
你家寶寶是個多面寶貝嗎?
比如,他小小年紀,就很“世故”,好像失去了身為孩童的一派純真,
那么,孩子是在多大時,有了多面派的苗頭?
我們又該怎樣去看待多面派“看人下菜碟”的一面?
多面派寶寶的典型特征是:把照料他的親人按親疏遠近分成三六九等,依照大人不同的容忍底線,來決定自己當以什么樣的表現來配合;在能容忍自己的親人面前,寶寶通常樂于討價還價,潑皮耍賴,在對自己說一不二嚴格要求的親人面前,寶寶自覺自愿、乖巧懂事……
寶寶多面派生活場景上演!
1 媽媽出差回來,孩子爸爸說:“帶孩子哪有那么辛苦?你一走,寶寶就像兵營里的士兵一樣聽話!”
2 寶寶出門游玩時,喜歡單獨和媽媽去,爸爸也要去就顯得興致不高。
3 媽媽對爸爸說,寶寶一出門就要求買發圈發卡,很磨人啊。爸爸說,怎么會,寶寶剛說要剪成可愛的短發。
4 媽媽帶寶寶出門時,寶寶主動謝絕吃冰淇淋,說肚子會痛;但保姆后來說,回家后不讓寶寶多吃冰淇淋,寶寶就賭氣不吃飯。
5 看動畫片,媽媽在時寶寶只看一集;保姆或奶奶在時,不讓他繼續看下去他就滿地打滾。
6 收拾玩具,爸爸在時,寶寶一個人收拾,爸爸在一邊看報紙;媽媽在時,寶寶要求和媽媽一起收拾;保姆在時,寶寶對收拾玩具的要求翻白眼說:“你不會收拾?我媽媽付你工資干嗎的?”
7 吃晚飯時,要是爸爸在,所有人都松口氣,知道寶寶不會為“不吃蔬菜”、“不吃魚”、“不吃米飯要吃外賣漢堡”掀起一場戰爭。
8 每天早上出門時,寶寶都要為“不穿這個要穿那個”讓媽媽急得發瘋,只要讓爸爸去弄,父女倆5分鐘內就出門了,小女孩穿T恤中褲也服服帖帖。
9 寶寶不肯打針,磨得保姆一天都哭喪著臉;爸爸一放下話來說:“不打防疫針,就把他的所有玩具都捐出去,說到做到!”寶寶就挨個央求:“帶我去打針,好不好?”
10 爸爸不在家,寶寶是個多嘴的八哥,爸爸一回來,寶寶文靜得就像一個悶嘴小葫蘆。
以上這十條,你家寶寶切合幾條?符合四條以上,就有多面派寶寶的傾向,符合六條以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多面派寶寶啦。寶寶的多面派表現,甚至會挑起大人間的矛盾:媽媽認為寶寶的“刁蠻行徑”是保姆造的謠;或者,爸爸認為媽媽夸大了帶孩子的辛苦程度。
多面派寶寶的“養成節點”
要是你是個細心的媽媽,你就會發現,孩子超過一歲半或兩歲后,一般就會根據不同的照料對象,有意或者無意地表現出多面派的個性。比如,在朝夕相處的、心軟“好欺”的人面前,再內向的寶寶也會變得大膽,甚至頤指氣使;而在嚴肅的、一板一眼的人面前,再好動刁蠻的寶寶也會變得乖順可人;在對全家人都說一不二的爸爸或爺爺面前,調皮搗蛋的寶寶,也會做出聽話懂事的樣子;而在“不得不討好寶寶換得主人信任”的保姆面前,文靜的孩子也會變得調皮率性。
10多年前,孩子有多面派的表現一般要在兩歲以后,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和孩子的早熟,現在孩子會在18個月到20個月之間,學會“察顏觀色”。也就是說,一歲半,成了多面派寶寶的養成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只要他發現親人對他的容忍度有所不同,他就會不斷試探爸媽、爺爺奶奶、保姆阿姨對他的行為的容忍極限在哪里,然后再根據這個限度調整自己的行為。而這個年紀的孩子,奶聲奶氣,像天使一樣,通常成了大人們“爭寵”的對象,家長不但不要求他“在所有的大人面前一樣乖”,反而為孩子“不黏你而黏我”沾沾自喜,經常以破壞對方所立的規矩,“讓寶寶和我更親一點”為賞心樂事,這就越發縱容了寶寶“看人下菜碟”的行為。要是到了三四歲以后,再試圖來扭轉寶寶的多面派表現,往往會很困難。
我們這么做
最好的做法恰恰是,抓住一歲半這個多面派寶寶的養成節點,趁著寶寶睡熟了,所有的家人要坐下來,認真談一次話,立下一些消彌“多面派”傾向的規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例如:
● 當一方責罰寶寶時,另一方再心疼,也不可出言護短。
● 誰也不得當著寶寶的面說“付你工資有啥用”,“叫你走,你就得走”來貶低保姆的地位。相反,大家要主動維護保姆的權威性。
● 任何人不得以“你們不行!寶寶見了我就老實了”自得,也不得以“我管不動你,我叫你爸來”來自我放棄,這會強化孩子“我是一個多面派”的暗示。
● 對生活起居、學習內容等多種要求,切不可一方失之以嚴,另一方失之以寬,讓孩子有縫隙可乘。要商定出相對統一和有彈性的方案來,大家執行。
● 家中大人之間有矛盾時,不得威逼利誘,讓孩子“站到自己”這一邊來。
● 任何大人不得說對方“頭發長見識短”,“你懂什么呀,管孩子你別插嘴。”要知道,孩子一旦發現大人在言語地位上也分尊卑,就很難怪他“看人下菜碟”了。
慎用“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一開始可能會讓寶寶噤若寒蟬,繳械投降,但時間一長,可能就不靈了,寶寶可能會說:“爸爸今天出差了,回不來。”“就算他回來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媽媽,你會幫我的,媽媽最愛寶寶了,對不對?”后者簡直不是“攻心計”,而是成了“反間計”了。
要是你在管教孩子時,借用另一位的力量,只會讓孩子更看輕你,也讓你變成頻頻挨捏的軟柿子。全家人對孩子的教育要按一套“標準”來;要是你家里已經形成了“某些大人威嚴,某些大人馴順容忍”的格局,那就要幫助“馴順容忍”的那一撥人,在某些領域確立自己的威信來,比如,每天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由保姆說了算,她才是我們家的營養師、大管家;每天早上穿什么由媽媽說了算,聽媽媽的話,一年也不感冒,不打針。讓每個大人都最少在一個領域里有權威,就能慢慢在寶寶心目中確立地位,最終把孩子心目中的“可趁之隙”填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