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 Chen, M.D.
陳煥章醫生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MD),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公共衛生碩士(MPH),擁有加拿大和美國家庭醫生專業執照 ,現任國際急救中心(SOS)Family Doctor,在海內外從醫近30年。Dr.Lucy育有一子一女,并擁有豐富的健康育兒實踐真知,同時亦倡導“放輕松,做媽咪”的育兒理念,是一位成功的醫生媽媽!
一個母親曾帶著自己6個月大的女兒來見我,說孩子4個月大的時候晚上能睡4個小時,但現在每個小時都會醒來,喂奶以后才能再睡。寶寶新的睡眠習慣已經把母親折磨得夠苦的了,我問她:“您是怎樣讓孩子入睡的?”她回答:“我把孩子抱在懷里,直到她睡著。白天孩子午睡的時候一直都讓姥姥抱在懷里,一般會睡2~3小時。”聽到這里,我問她:“你是否知道嬰兒在晚上反復醒來是完全正常的?重點是要鍛煉他們能夠自己再次入睡。”
每個人在睡覺的時候都會在淺睡和深睡之間不斷轉換。這兩種睡眠分別被稱為快速眼動(REM)和非快速眼動(NREM)。在快速眼動的時候,人的眼睛會飛快地轉動,身體基本靜止不動,整個人則在做夢,這是屬于淺睡,寶寶也是在這時候最容易醒過來。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則是深睡。成人每1.5到2小時會在兩個狀態之間完成一個周期,并且我們已經學會讓自己再次入睡,而不對半夜醒來有任何回憶。嬰兒大約每50~60分鐘會在兩個狀態之間完成一個睡眠周期,所以理論上講,他們完全可能每小時在淺睡期時醒來!
寶寶能夠多容易地再返回睡眠狀態取決于他能否學會獨自再次入睡。父母需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提高睡眠質量。睡前,可以把他抱在懷里,或者給他喂奶,讓他昏昏欲睡。但是,一定要在他真正睡著之前停下來。趁他還醒著的時候,把他放到床上,以便他能學會當你不在的時候也能獨自睡覺。如果孩子養成習慣,上床之前先躺在你懷里睡著,那么當他在淺睡時醒來后發現自己一個人在屋里,他就會一直哭,直到你又把他抱起來才會再次入睡。3歲以下的孩子,因和父母分開而感到害怕,也是導致他們晚上醒來哭泣的原因之一。孩子8~9個月大的時候,一旦見不到父母,就會感到焦急。為了避免孩子在晚上因分離而感到焦急,在他4個月到1歲之間,應該給他一個過渡物品,如一床被子、娃娃,或其他孩子熱衷的玩藝。這樣一來,他一旦醒過來,就可以抱著那個物品而從中獲得安全感,即可入睡。孩子在淺睡時有可能會動來動去或者哭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先等一段時間再去看他。為了讓孩子學會自己入睡,就必須給他機會獨自進入深睡狀態。要是孩子哭泣超過5分鐘,試著父母兩人輪流起來安撫孩子。記住,這個時間是用來安撫孩子的,而不是用來玩耍或進行任何有趣的活動。對孩子要撫慰,不是逗他開心,采取一個相對“乏味“的態度是讓孩子重新入睡的捷徑!
把上床時間當作一個特殊的時間,要疼愛但又堅決。用一個既簡單又固定的流程,建立一個寶寶能夠習慣的入寢程序。流程不要太長,主要應該在孩子睡覺的房間進行。它可以包括一些簡易,平靜的活動,比如喂食、洗澡、摟抱、講故事或唱歌,這取決于孩子的年齡。在整個過程結束后,必須把燈關掉,讓孩子自己睡覺。
來診所的那位母親和孩子分開睡時非常困難。這種母親的“分離問題”也很普遍。媽媽需要學會放輕松面對孩子的睡眠。在調整照顧孩子方法的同時,媽媽可能也要改變自己已養成的習慣。復診時母親告訴我,離開診所后起初的日子并不輕松,每天晚上孩子醒來時,她都想方設法克制自己不去理會。讓孩子哭5分鐘后才去安撫她,并且也只是用一個聲音來撫慰孩子。但是這樣一周后,孩子會連睡5~6個小時,而媽媽自己也可以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