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新生兒的降生讓人充滿期待,
但分娩恐懼卻也常伴始終。究竟如何才能走出分娩恐懼,
以健康的心態迎接寶寶的降生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新媽媽們的經驗之談吧!
正視
全面備戰“必經之痛”
“知己知彼,臨產不亂”
躍然媽媽,人力資源師,寶寶1個月
越是快到預產期,我越想弄清楚分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為此,我積極查閱資料、聽孕婦學校有關分娩的課、上網泡論壇聽過來人介紹經驗。身邊朋友有順產生了小孩的,我一定會前去取經,會反復詢問去醫院待產需要用的東西及產房里可能發生的事情,讓自己做到“知己知彼”。
一個剛生了小孩的姐姐告訴我,分娩是分三個產程的,其中第一產程應該學會放松,學會保持體力,避免大喊大叫;第二產程應該學會如何用力,用力得當是可以減輕痛感的。而她就是因為在第一產程用力過度,第二產程才出現乏力情況,最后不得不動了產鉗。
前車之鑒啊!
了解越多,我準備越充分。去醫院待產時,我的待產包里準備滿滿的,而醫生每一步檢查我也都能做到積極配合,如此心中有數了,自然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懼和慌亂。
“不必過早去醫院”
力揚媽媽,全職媽媽,寶寶4個月
我是在家里度過第一產程潛伏期的,不可思議吧!原因是我擔心入院以后會是漫長的等待,等待會讓人心慌,甚至焦慮。何況,醫院肯定不如家里舒服、方便。
感到宮縮開始的時候,我先讓老公去睡了會兒,我得讓他保持旺盛精力來應對住院以后的事情。我在家里放了自己喜歡的音樂,一個人忍受著宮縮,間歇趕緊吃點兒喝點兒補充體力,甚至還在屋里走走,還沒忘拿筆記下每次宮縮的時間,等宮縮間隔為每10分鐘一次時,老公開車帶我去了提前預約的醫院。
到醫院以后,我馬上被安排進了產房,不到一個小時,我就順利把兒子生出來了,連醫生都贊嘆連連。
分析:分娩之痛是避免不了的,躲無處,怕無用,只能好好“了解它、認識它”,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它。不要過早住院待產,但是也不能過晚,因為每個人的產程長短是不一樣的,一般當宮縮很規律、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時,意味著你該住院了。
無視
分娩神馬不過浮云
“我從沒想過分娩的問題”
欣欣媽媽,自由職業者,寶寶6個月
我膽小怕痛,但我對自然生下寶寶充滿期待。為了孕期情緒不被打擾,我從不主動與任何人討論產房或分娩的問題,關于住院的準備,也全交給老媽去安排。雖然網上論壇我也偶爾去的,但凡是帶有“驚魂”、“驚心動魄”等字眼的順產經歷,我一律無視。我告訴自己,那不過是個別人的個別經歷。
偶爾被人問到住院準備什么的,我也避開細節問題,只會打著哈哈說:“生孩子嘛,那就是‘瓜熟蒂落’;既然肚里有貨,產房里有醫生,肯定‘車到山前必有路’,孩子出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這樣,我用“戰略上輕視敵人”的態度、帶著些許自我欺騙性質的“精神勝利法”,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一樣轉移掉了對分娩的恐懼感。
“臨時抱佛腳,有時也很靈”
小雯媽媽,外企高管,寶寶8個月
懷孕期間我的工作依然很忙,除了產檢盡量按時,我完全沒有時間去上孕婦學校或者去網上尋求幫助。當然,我也沒時間多想分娩是否恐懼這樣的問題,甚至有過大不了剖腹產的想法。
最終我還是決定自己生,是因為臨產住院時,同病房剛生了寶寶的媽媽對陪護她生產的助產士贊不絕口。這一下讓對分娩幾乎一無所知的我找到了救星,我也馬上預約了導樂分娩。
果然,這位年長的助產士相當有經驗,不僅能回答我各種各樣的問題,還向我講解了分娩的生理過程,讓我對順產樹立了信心,并照顧我吃飯、擦汗等等。進了產房以后,她還在我陣痛宮縮時指導我如何進行深呼吸,并為我打氣鼓勁,幫我按摩腰骶部等,讓我感覺疼痛沒有那么強烈。
分析:如果能從精神上對分娩做到無視,起碼能保證這部分準媽媽能有個平和、快樂的孕期;而“導樂分娩”,讓缺乏分娩知識的準媽媽有了“臨時抱佛腳”的機會,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安慰。
重視
醫生家人與我同在
“她了解我,他們愛我”
聰聰媽媽,公務員,寶寶3個月
分娩恐懼?我覺得自己對分娩幾乎沒感到沒有任何恐懼,原因很簡單,給我接生的是那位孕期一直給我做產檢的周醫生,陪我住院的是我親愛的家人,而我則因此成為一位感覺到被重視的臨產媽媽。
每次產檢,我都掛周醫生的號,她態度和藹,語氣親切,一直建議我自己生,說我“骨盆條件非常好,不順產很可惜”。我相信她對我的身體、我的寶寶都非常了解。而陪我住院的老公和媽媽,給我準備了所有需要的東西;老公還申請了同進產房,一句“凡事有我呢”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力量。在此感謝周醫生,你的存在是我一生的幸運。
分析:分娩恐懼,主要是一種心理狀態。被愛包圍著、支持著的準媽媽,大多能表現得更為積極;如果再配上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那真是再完美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