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ke Cormack
來自英國,獨立撰稿人。在中國生活工作了近四年,現居北京。妻子為中國人,女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愛情婚姻無國界,但是在養育寶寶上,則與家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觀念。
找阿姨是個令人擔憂的過程,我的擔憂主要包括:1.要把兩個月大的女兒交給一個陌生人照顧;2.作為雇主我要學會如何對待員工。
我想我需要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生于英國所謂的精致勞動階級(幾乎我所有的男性家庭成員都是工程師或者海上石油工人,而上一代所有人都是漁夫),所以別人為我打工的生活對于我來說是新鮮得有些“怪”。因為一方面,我不想成為一個剝削他人的資本主義者,也不想成為那些整天抱怨阿姨偷懶的神經質;但另一方面,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必須找到一位有經驗的阿姨來幫助我和妻子照顧孩子。所以,“找阿姨”成了我當爸爸之后的又一全新生活體驗。
有找阿姨的打算是在Shelley還在產假時我們做出的決定,因為我要養家,所以早出晚歸,甚至晚上八、九點鐘到家都是家常便飯,而Shelley則需要其他人的幫忙。所以我們找阿姨的目的就很明確:從Shelley產假期開始幫助她帶孩子,等到她產假結束后,阿姨就差不多可以進入角色了。
很快,我就雇傭到了我的第一位阿姨:年齡50出頭——在我中意的范圍內;經驗非常豐富——面試時喂Jenny并照顧她的方式能清楚地看出。但是沒過一個月,我就知道第一次找阿姨是失敗的!首先,雖然她是個好保姆,但是她卻拒絕做任何家務活,同時堅決要別人給她做飯;其次,她時常發出感慨,為什么我們這個有老外的家庭這么“窮酸”;最后,也是最讓我難過的是,她雖然照顧女兒Jenny很專業,但是卻可以讓我一下子看出她是把Jenny當作工作任務對待的,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幾乎不帶有任何感情。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Jenny哭了,Shelley和我會馬上去看發生了什么事,而阿姨則會先干完手頭上的活,然后再去理她。除此之外,她似乎從來都不對Jenny表示任何慈愛:她不會跟她唱歌,甚至不會叫她的名字,或者像很多人對嬰兒一樣與寶寶對話。而引發我辭掉她的導火索是,阿姨提出要我們每四周付她一次工資,而不是每個月。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個月又要多付她五百塊錢,要知道當初我答應付她的工資已經算得上“高薪”了,所以我和Shelley做了一個不太艱難的決定——炒她魷魚。
現在在我們家工作的是我找的第二位阿姨,她工作勤奮,也很會做飯和搞家務活,只是在照顧孩子方面經驗比較少。當然,我也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不過請別人和你住在一起,并且照顧一個對你如此重要的人物終究是個“耐人尋味”的過程。對Shelley和我來說,如何與阿姨相處也是個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何時松手,何時信任阿姨,何時堅持讓阿姨服從我們的想法。與這位阿姨的相處過程中,我找到了個微妙的平衡點:就如我之前說的一樣,一方面我想盡一切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變成剝削人的資本家。
這位阿姨在我家工作幾個月了,我對現在的生活情況比較滿意:阿姨的工作很努力,而我也已經適應了阿姨從早到晚與我一起生活在很小的公寓之中。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大概就是盡快學好中文,讓阿姨更懂我吧!所以,在找阿姨的過程中我明白了,“經驗”對于阿姨來說非常重要,但是比起經驗更重要的是“負責”以及“肯學習”。而作為“雇主”,則要盡快地尋找到“平衡點”。生活中有許多和“找阿姨”相似的情況,所以找阿姨的感悟讓我再遇到類似情況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