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汪文娟
“洋”皮國貨與“國”皮洋貨
□ 本刊記者 汪文娟

不論是“洋外衣”下的國貨還是“國外衣”下的洋貨,說到底都在不同程度地欺騙著消費者。圖/CFP
一張單人床賣10多萬元,一套沙發賣30多萬元……日前,以“天價”著稱的達芬奇公司銷售的家具被媒體曝光,其相當一部分產品不是產自意大利而是廣東東莞,引發了社會對一些國產“山寨”洋品牌的聲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一些洋企業,特別是一些跨國的外資巨頭,在中國大肆進行“本土化”營銷,攻城略地,搶占了中國的很多市場。比如,飄柔洗發水、金龍魚食用油等,這些看起來很“中國大眾化”的產品,實際上都是外資品牌。
不管是國產品牌傍洋名,還是“洋品牌”的本土化,說到底都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然而營銷手段背后的社會消費心理似乎更值得注意。
“達芬奇”家具產地造假在家居市場上絕非個案。據《中國經營報》調查,國內市場上的所謂進口家具,有80%披著“假洋品牌”的外衣。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大型家具賣場,充斥著歐美氣息,傍洋名的家具非常普遍“馬可波羅”、“蒙娜麗莎”這些聽上去很國際化的大品牌,實際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貨。
國內品牌熱衷于披上“洋外衣”的主要原因是賺取更多的價格差,商家眼里一旦被消費者認為是“洋品牌”,便可放心地漫天開價。
以達芬奇為例,其代理了很多的國際品牌,如阿瑪尼、范思哲、芬迪、蘭博基尼、卡布麗緹等等,只要掛上這些品牌的名字,一個電視柜可以賣18萬元,一張床可以賣30萬元,一個沙發可以賣100萬元。達芬奇在東莞所做的沙發,如果不掛上國際品牌最多賣一兩萬元,甚至幾千元。
其他產品也是如此。以護膚品為例,蘭寇日霜進口一公斤50歐元,換算成蘭寇50克的小包裝日霜就是23元人民幣,加上50%的關稅,總共是35元人民幣,可是在商場里賣600元。國內一件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美國僅售500美元,中國價10倍于美國。寶馬Z4跑車國內售價50萬元左右,美國僅售2.1萬美元,中國價4倍于美國。
馬可波羅瓷磚湖北地區的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把名字起得更洋氣一點,把牌子弄得更有洋味,消費者就會覺得有檔次,價格也就可以定得高一些。即使再貴,也不愁銷路。這正是“假洋品牌”大行其道的重要推動力。
“假洋品牌”泛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識別機制不成熟。作為商家,本來必須做到貨真價實,產品標識要準確真實,但是目前相關部門的監管漏洞,卻給了不法廠家可乘之機。比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7月28日在談到“達芬奇”事件時說,目前“假洋品牌”的概念還很難確定。
“金龍魚食用油竟然是國外的牌子?”許多人驚訝不已。
事實上,金龍魚食用油是由益海嘉里生產,屬新加坡獨資企業。盡管益海嘉里在國內鮮為人知,但消費者對其旗下的金龍魚食用油品牌耳熟能詳。記者了解到,益海嘉里現在已經是我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之一。
益海嘉里在中國攻城掠地,靠的是入鄉隨俗這一招,洞察中國市場的風土人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實施本土化戰略。金龍魚像“游”進中國廚房的一條大鯊魚,在中國糧油市場的大海里游弋,如果突然間魚尾巴猛地甩了一下,就會翻起滔天巨浪。
來自市場的信息顯示,本地化越深入的品牌,銷售上越成功。以洋品牌飲料為例,為了迎合國內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以及文化背景,洋品牌可謂出盡招數。
2010年百事在中國推出了新春金色包裝,將經典的藍色轉成象征著中華富貴吉慶的“金色”,符合國人新春喜慶富貴的審美心理。不僅在包裝上,飲料巨頭百事公司也通過產品等多種方式推進其在中國的本土化。為迎合國人重視養生,喜愛茶飲,百事旗下的另一個產品“草本樂”,就是吸收了中醫理論,專門為中國消費者研發的。
如此大力本土化的營銷,使得洋品牌在飲料市場獨領風騷。 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飲料銷售中,碳酸飲料占75%,而碳酸飲料中,90%是外資的品牌,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這些飲料品牌搶占了有限的市場資源,使國內不少本土品牌日益萎縮,難以與其一爭高下。
無獨有偶,連一向獨霸中國餐飲市場的洋快餐近期也開始吹“中國風”。從1月21日起,肯德基在中國售賣的早餐里出現了一款安心油條;星巴克在春節前推出迎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經典紅茶拿鐵”和“如意紅茶拿鐵”兩款茶飲品;棒約翰推出類似上海羌餅的“五香肘子比薩”;好倫哥推出了黨參、枸杞子等熬制成的真菌滋補靚湯。
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跨國巨頭企業也在更多的關注中國市場。本土化的經營,更讓他們成為與國內企業競爭的一大手段,并開始從形式轉向內涵。2010年,奧迪、寶馬、奔馳等洋品牌的品牌宣傳策略中,水墨畫、京劇臉譜、本土藝術家等“中國元素”成為了主角,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消費者對奢侈品的盲目崇拜,才讓達芬奇有空子可鉆,輕松用假冒的進口家具蒙騙消費者,獲取暴利。”7月22日,在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舉辦的“中國家居產業的‘奢侈品’之路”論壇上,DOMO NATVRE家居品牌創始人賴亞楠如此總結達芬奇事件的根源。
對于假洋品牌泛濫,有“社會解剖師”之稱的武漢大學名師尚重生分析,當下中國的富人,虛榮心膨脹,買東西不是功能實用第一,而是炫富第一,面子第一,這種虛浮的消費觀值得社會反省。有些富人沒有多少自信,不能通過自己內在的氣質贏得人們的艷羨,所以,只能買盡可能多的洋玩意,將自己烘托起來。
尚重生分析道,“在這個社會轉型時期,一些富人對于高端品牌的追求過于盲目。手表只買勞力士,說LV包好,大家就一窩蜂買LV。這些富人之所以中招,很大程度上,就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觀念在作祟。”洋品牌跟其他奢侈品一樣,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既然是象征,品質內容就不重要了。
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兼執行長歐陽坤也曾發出感嘆:“就拿車來說,在發達國家通常開蘭博基尼的是體育明星,演藝人士買法拉利,律師喜歡買奔馳,醫生的座駕很多是保時捷,有家室的喜歡購置一臺高檔的SUV。不像國內,買好車都是一窩蜂,盲目跟風,不在乎這款車的定位是否適合自己。”這些具有高端購買力的消費者不理性的消費態度,正是促成洋品牌作假的主要原因。
“但不扎扎實實地做好自己的產品,光靠投機取巧的一場商業作秀是不可能把企業做長久的。”尚重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洋品牌本土化的成功,正好說明了他們經營理念的成熟,同時也暴露了我國目前的民族品牌缺乏競爭力,這才使得他們有了扎根的土壤。”
尚重生強調,“消費者應該具有識別能力,好的商家是理性的消費者培養出來的。消費者乃企業的衣食父母,我們只有保持理性、科學的消費觀,才能形成良好的商業文化。特別是有了錢之后,更應該理性消費。”
當然,企業也需要有責任心,誠信經營,不能什么都朝“錢”看。現在很多企業重心更多地放到技術營銷這一塊,用盡各種方法做宣傳,對于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反而削弱,這是本末倒置。著名營銷學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市場營銷系主任周南教授說,“營銷的最高境界,不是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文化層面的東西。”一個品牌只有貨真價實,才能引得好口碑,長遠發展,成為著名品牌。
□ 編輯潘 陽□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