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4月6日
3月19日起,利比亞局勢進一步惡化。受利比亞戰亂最直接也是最大影響的無疑是世界石油市場供應。而后果是世界新的高油價時代將因此提前到來。
其一,利比亞的原油素以高質量著稱。其每天生產的160萬桶原油中的大部分是硫黃含量很低的輕質原油,輕易就可提煉成需求量很大的石油產品。全球只有25%的原油具有這種質量,其中利比亞產量占了20%左右。
其二,利比亞的原油出口市場集中在地中海地區。地中海地區的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因此,與來自大多數中東國家的石油相比,利比亞的石油損失具有特別顯著的影響。
其三,利比亞亂局加劇了中東北非地區亂局。
其四,利比亞亂局與日本核電危機疊加。日本福島核危機提醒人們:發展核電面臨的后續風險未知。這反過來刺激了各國對中東地區石油的新一輪狂熱。
對于未來國際油價,美國外交學會能源和環境問題資深研究員表示,只要利比亞再亂下去,那么,2011年年中,石油價格即使升至150美元一桶,也不算是突如其來,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其中半數以上依靠進口。盡管利比亞石油只占中國石油進口量的3%,但由于利比亞也是我為數不多的輕質原油即低硫原油輸入國家;更由于利比亞戰亂對全球油價的助推,無論是原油供應保障還是輸入性通脹上的壓力都將日增,對此我們宜早預作準備。
(盧周來)

2011年4月6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3月31日在華盛頓宣布一項最新的能源計劃:以2008年石油進口量為基準,美國要在2025年將石油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一。這不是美國總統第一次喊出類似的口號。自尼克松總統,歷任美國總統都宣稱將降低美國進口石油依賴度,當然實現的很少。
根據美聯社報道,2005年石油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250萬桶/日之后,美國近幾年的石油進口量在2010年降低到了940萬桶/日,石油對外依賴度也從2000年的63.66%下降到了2009年的57.69%。
石油需求側方面,美國目前已開發多種替代性的新能源來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對石油的總需求;石油供應側方面,美國開發了包括頁巖氣在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顯著地提高了國內石油產量。根據美國EIA數據,去年美國頁巖氣的產量達到4.9億立方英尺,已經占到美國天然氣產量的23%,而十年前產量只有0.39億立方英尺。
在努力降低國內石油供需矛盾的同時,美國近年來還致力于分散進口石油的地緣集中度。美國石油進口的來源首要是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其次是“美國后院”中美洲和南美,然后才是非洲、中東和歐洲??梢?,美國石油進口來源國相當分散,并且有抽身中東而日益倚重鄰國石油資源之勢。
從現狀來看,與美國石油進口“去中東”之勢不同,中國的石油進口量有一半左右集中在中東。既然在中東有著最大利益和最大影響力的美國尚且需要考慮中東地區石油供應的地緣風險,中國更應該謹慎行事,在考慮對這些國家油氣資源進行更進一步投資前,一定要將地緣政治的風險加以考慮,切忌一葉障目。
(王小聰)

2011年4月2日
3月19日,由法國領軍,包括美、英、意甚至卡塔爾和阿聯酋在內的多國空軍迅速覆蓋了利比亞的領空。只有能夠回答戰爭的目標,才能找到結束戰爭的途徑。
那么,干涉的始作俑者薩科齊所宣稱的“支持利比亞人民民主訴求”,算不算是軍事打擊的目標呢?這個結論不太好下,石油戰爭說也就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利比亞460億桶的石油儲備和鄰近地中??刂茪W洲能源通道的重要地位是西方國家軍事干預的動機。但統計數據并不能夠給石油戰爭說以有力的支持。
利比亞石油儲量豐富確實不假,但是不能由此推斷占領利比亞就可以控制甚至完全占有利比亞的油氣資源。利比亞無論誰當政,其油氣買賣都會在歐佩克組織所制定的框架內自由交易。所謂的單獨定價、壟斷供應,既不為當代國際貿易規則允許,也沒有新的政府敢承諾。
法、美、英等國在利比亞有實際利益也不假,但是統計數據無法顯示利比亞對這些國家有著特別巨大的經濟引力。數據顯示,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擁有數十億美元投資,但在其中并不占有特別明顯的優勢。目前,利比亞的海外投資中總份額第一的是意大利,石油冶煉領域投資則首推美國。
利比亞是連接歐洲、非洲能源通道的鎖鑰之地。但利比亞無強大的海空軍,而且卡扎菲執政以來從未試圖加強其??樟α?。
當我們否決了一切戰爭的理由后,戰爭依然存在。這又反證了也許每個理由都多少有那么一些,才是空中打擊爆發的真正理由,他們同時又牽扯著地緣政治方面的原因。國內局勢一片大亂,反對卡扎菲成了軍事打擊持續下去最直觀的理由。那么卡扎菲之后是否再無卡扎菲,就不是精確制導導彈和先進戰機能夠決定的了。
(于海洋)

2011年3月25日
美國析邁石化咨詢公司(CMAI)分析師日前表示,到2015年聚酯纖維占全球纖維市場的份額有望超過50%,這種向好趨勢對于從甲苯到二甲苯和精對苯二甲酸(PTA)再到聚酯纖維的整個產業鏈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CMAI美洲地區纖維及原料業務負責人凱倫.瓊斯表示,10年前,聚酯纖維和棉花在全球纖維市場中占有相同的市場份額均為35%,當時全球纖維市場需求為5470萬噸/年。而今,全球纖維市場需求升至7260萬噸/年,其中聚酯纖維已占到47%的市場份額。雖然市場份額占有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但真正的市場需求卻從當年的1915萬噸/年升至當前的3412萬噸/年,升幅接近一倍。
CMAI負責亞洲地區PTA、聚酯、纖維和原料的經理Ashish Pujari表示:“當前聚酯短纖維價格已處于15年來的高點,亞洲地區的對二甲苯和PTA合同價格也在屢創新高。短期而言聚酯市場需求基本面仍然強勁,這些產品價格仍可創出新高?!?/p>
(曉 華)

2011年2月14日
受印度政府緊縮財政政策的影響,印度央行一年內多次加息,企業融資成本上升,一些擬建石化項目紛紛延期投產。
印度最大的石化生產商——信任工業公司位于古吉拉特邦賈姆訥格爾產能為140萬~16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和衍生物綜合廠迄今尚未動工,處于同技術供應商談判階段。該公司表示,項目仍將在2014年底投產。印度ONGC下屬OPaL公司位于古吉拉特邦達河產能為11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廠下游聚乙烯和聚丙烯裝置建設合同也沒有授出。知情人士透露,建設招標書已經發出,不久可以確定合同,但2013年一季度完成建設的目標很難實現。此外,印度GAIL公司位于帕塔位于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22萬噸/年乙烯裂解項目,原計劃2012年投產,但根據目前的進度,可能推遲到2015年后建成。印度石油公司在古吉拉特邦巴羅達擬建的大型對二甲苯項目,將推遲到2013年第四季度。這個項目原定2012年年底或2013年初完工。
(曉 華)

2011年3月18日
由于日本國內部分煉油廠和發電廠受地震和海嘯影響被迫停產,全球煉油業的利潤可能將增加。因遭受重創的日本將被迫減少原油消耗量,并增加燃油進口,此情況或將延續數月。強震使得日本日加工原油430萬桶的產能下降約四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師Evan Calio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稱,隨著亞洲其他煉油企業加大原油加工量滿足日本需求,即使油價下跌,成品油價格也會上漲。日本強震或將改善全球煉油業的利潤空間。原先出口到歐洲的成品油現在將轉運到亞洲,并抬高全球的成品油價格。
全球煉廠在加大煉量以彌補日本燃油產量下降的同時,還可能因日本原油消費量減少而受益。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的前10個月,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發達國家,日均石油進口440萬桶。日本煉油廠的臨時停產,全球市場將有更多的原油供應來抵消利比亞動亂導致的原油減產影響。
(曉 華)

2011年3月19日
受日本地震導致原料對二甲苯(PX)供應短缺的影響,一些PTA生產商提前進行裝置檢修計劃以應對困境,亞洲市場精對苯二甲酸(PTA)供應趨于緊張。據ICIS稱,日本JX公司旗下三套PX生產設施在地震中遭到破壞被迫關停,合計產能95萬噸/年。
翔鷺石化計劃提前對PTA裝置停工檢修,從原定的今年下半年提前至5月,公司旗下165萬噸/年的PTA裝置將進行為期15~20天的停工檢修。逸盛大化已計劃4月16日關閉位于遼寧大連的一套150萬噸/年的PTA裝置進行檢修,比原計劃提前半個月。4月進行檢修的PTA裝置還包括福建佳龍石化一套60萬噸/年PTA裝置、三菱寧波公司的一套60萬噸/年裝置、BP珠海50萬噸/年的2號裝置以及浙江遠東的60萬噸/年2號裝置。在韓國,泰光石化位于蔚山的一套100萬噸/年PTA裝置和三南石化位于蔚山的一套55萬噸/年PTA裝置,也在4月進行檢修。
(曉 華)

2011年3月18日
俄羅斯科學院地質和油氣田開發科學委員會主任、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康托羅維奇教授于3月17日在秋明石油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指出,西西伯利亞仍存在大量尚未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
康托羅維奇指出,2010年俄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分別為50510萬噸和6655億立方米,分別比2009年增長2%和11.5%。1991年以前發現的大油田已全部投入開發,已沒有資源支持產量保持穩定。
亞馬爾-涅涅茨州石油產量已從2004年的5330萬噸下降到2009年的3530萬噸,秋明和托木斯克州的石油產量則從2007年的2.8億噸下降到2009年的2.7億噸,其占俄羅斯石油總產量的比例,從2004年的71%下降到2009年的65.3%。
但是,康托羅維奇指出,西西伯利亞在今后5~7年內仍有增產潛力,因為已開發的油田的C1儲量僅運用了約55%。為了使西西伯利亞保持穩產增產,國家有關部門和油公司應對西西伯利亞的石油開采技術及提高石油采收率等做出明確的回答。
(高壽柏)

2011年1月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科技委員會在葉卡捷琳堡召開現場會議,研究發展小噸位液化天然氣(LNG)生產、儲存和利用等問題。會議由俄氣公司天然氣運輸、地下儲存和利用局局長阿克秀京主持。他指出,現在世界天然氣年產量中,有四分之一被加工成LNG并利用LNG船在海上運輸。為此,有些國家建設了生產能力很大的天然氣液化廠。位于薩哈林的LNG廠是俄羅斯的座天然氣液化廠,已于2009年投產。
阿克秀京認為,俄羅斯更需要小噸位的液化天然氣廠,尤其是俄總統和俄政府提出的氣化俄羅斯的計劃,使得完成此項任務更為迫切。為此,俄氣公司計劃在近期發展小噸位天然氣液化廠,尤其在建設天然氣管網不經濟的地區。
現在,俄氣公司4個配氣站建了5座小噸位液化天然氣裝置,其中1座在葉卡捷琳堡,兩座在列寧格勒州,圣彼得堡和斯維爾德洛夫州各1座。已累計生產LNG33800噸(天然氣4660萬立方米)。
(高壽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