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新 熊 燕 林則花
((懷化學院圖書館,湖南 懷化 418008)
1998年,國家教育部啟動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與服務體系(CLAIS系統)”。1999年1月,國家四部委及兩院有關領導和124家圖書情報單位的代表會聚北京,召開了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作會議,簽署了《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議書》。2005年7月,高校圖書館館長在武漢發出了《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全國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呈現出一片緊鑼密鼓的景象,CALIS、CASHL、CADLIS、NSTL、CSDL等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區域性共建共享體系也發展迅猛,涌現出了許多以省為區域的“共建共享體系”。湖南省高校數字化圖書館”應運而生,這極大地帶動了湖南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湖南省沒有設置專門機構負責高校間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一些相關工作主要是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省高校圖工委作為組織和發起者,由省高校圖工委秘書長負責組織實施。
2003年7月,由省教育廳組織,岳麓山下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以下簡稱三校)正式簽署了《岳麓山地區大學資源共享框架協議》,基本實現了三校的教師互聘、學生跨校選課和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等。其中“岳麓山大學城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是根據《岳麓山地區大學資源共享框架協議》的內容,在教育廳和學校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支持下,三校共同參與建設而構成的數據庫共享平臺。它的建設將與CALIS建設結合起來,把岳麓山地區大學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納入CALIS建設的整體規劃。通過采購協調和集團購買以及數字圖書館平臺的構建,對三校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實現館際資源共建、共知與共享,為建設更大范圍的全省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奠定基礎。[1]
湖南省內各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通過數字圖書館建設,陸續建成了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相結合的多層次館藏文獻資源,甚至還有許多圖書館陸續開通了NSTL和國際聯機檢索系統。然而最令湖南人興奮的,是陸續構建了系統內的湖南省高校數字化圖書館(2004年4月)和跨系統的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2004年7月)兩個共享體系。
湖南省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采取集中方式委托湖南師范大學承建。2005年1月,湖南師范大學受省教育廳委托,投資1600萬元建設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該項目在認真學習和吸收CALIS以及兄弟省份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按省級數字化圖書館的標準、規范建設。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是一個標準化、可擴展、多館協作的分布式數字化圖書館系統,能實現數字資源加工、管理、存儲、交換和服務等一系列功能,為讀者提供一站式、個性化的文獻內容服務。
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現開通的團購資源包括22個中文數據庫(其中兩個外文數據庫)、3個試用數據庫以及5個免費數據庫。具體團購數據庫狀況見表1。

表1 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團購數據庫一覽表
全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正以一種縱橫交錯的態勢在進行。湖南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不能再搞“大而全、小而全”,必須以全局一盤棋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信息資源建設。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保障體系框架結構見圖1。

3.1.1 與全國信息資源共建體系展開縱向合作
湖南實現省內高校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絕不是要撇開CALIS等另起爐灶,而是要融入其中,并與之在多個層面上開展合作。在文獻布局上,應從全國性資源共享體系與區域性資源共享體系建設的角度來審視湖南地區高校的各種資源建設。
CALIS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hina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的簡稱。它是199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高等教育“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中的一個公共服務體系。其總體目標是建成以CERNET為依托的網上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使信息資源網和通訊網協調發展,真正為高校的教學、科研人員營造一個與國際接軌的信息網絡環境,為“211工程”立項高校和其他院校提供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先進的技術手段和便利的服務體系。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是由教育部組織若干所具有學科優勢、文獻資源優勢和服務條件優勢的高校圖書館,有計劃、系統地引進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從而為全國高校的教學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獻保障。[3]
“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CADLIS)”以系統化、數字化的學術信息資源為基礎,以先進的數字圖書館技術為手段,以CERNET為依托,為高等院校教學、科研和重點學科建設提供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獻信息保障與服務。[4]
湖南高校圖書館要模仿、學習CALIS、CASHL、CADLIS同類系統的資源配置經驗,幫助自身擴張、提升資源,促進湖南高校圖書館館際間各類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那些不是很重要,而CALIS、CASHL、CADLIS等合作系統內又存在的資源,不必追求擁有。
3.1.2 與全國信息資源共建體系展開橫向合作
NSTL、CSDL等是高校圖書館共建共享體系之外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體系,我們要與之加強橫向合作。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簡稱NSTL)自2000年6月正式成立以來,一直以構建國家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戰略保障體系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協調、增量調控、盤活存量的原則,重點推進國外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5]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簡稱CSDL)是2001年中國科學院建立的一個以該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主節點,以若干地區性或學科性文獻情報機構為分支節點,連接“中科院”各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的分布式和可動態擴展的科研信息支撐平臺。[6]
對于這種另一系統內的共建共享體系,湖南省高校圖書館要與之建立橫向合作關系,對于他們擁有的資源,要爭取能夠遠程獲取,而他們沒有的資源我們要大力加強建設,這樣既可以做到優勢互補,又可以做到資金有效利用,切實保障湖南地區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獲取渠道,讓用戶切切實實地享受到共建共享的好處。
3.1.3 與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加強橫向協作
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是湖南圖書館、湖南大學圖書館、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在2004年7月聯合發起并成立的。之后,中南大學圖書館、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先后加入了協作網。[7]協作網開展了聯合在線咨詢、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等館際資源服務活動,形成了以資源共享推動服務共建為特色的協作模式。
湖南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可以和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互為依托、互為犄角。湖南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中其他公共館的資源也可以作為高校館用戶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實踐證明,65%以上的共享資源基本上都是從同地區的合作館獲得的。
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依托一校而建,但絕不是為一校所有;它服務于全省高校圖書館,但決不能取代各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因此,湖南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要在做大做強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上,集體團購商業數據庫,自建特色數據庫,自建機構知識庫。湖南省各高校圖書館資源布局示意圖見圖2。

3.2.1 堅定不移地把“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做大做強
近年來,由于資金不足的緣故,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減少的趨勢。政府要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追加后續資金,把“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這個項目做大做強。
“眾人拾柴火焰高”,湖南把全省高校圖書館的財力集聚起來,進行資金的協同調配,為“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因此,“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要嚴要求、高標準地建設,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規范,有計劃地對原有數據進行整合,并制作新數據,建成信息資源的聯合目錄,在資源整合框架的基礎上,完善各主題、資源群及各資源子庫的結構,豐富、擴展信息資源內容,優化標引體系,增加信息標引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資源的增加和檢索度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而用戶的增多又為該項目的資金追加增添了理由,這一切可以使得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通過做大做強“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有效地構建湖南地區高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體系,整合本省高校人文、學術、科研、教學、教育等特色鮮明且又極具價值的數字資源,實現全省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切實提高文獻資源處理、傳遞、利用與反饋的整體效率。勢必對全省高校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起到創新和推進作用,促進省內各類型高校圖書館聯盟合作組織的形成,實現全省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事業建設的整體跨躍式發展。
3.2.2 繼續組團引進商業數據庫
網絡數字資源運營商和數字出版商一樣,都是典型的逐利者,他們與圖書館的公益性目的不同,以追求數字資源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湖南省高校圖書館要以聯合體的形式與之談判,從商業信息資源的規劃與布局、采集與開發、組織與整合、傳遞與檢索8個維度考慮,引進信息資源,爭取以較少的資金獲得盡可能多的數字資源內容。
湖南省高校圖書館從2002年開始,就由湖南省高校圖工委秘書處牽頭組織集團購買,相繼購買了德國Springer-Link電子期刊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新加坡電子期刊數據庫(WSN)、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和TRS應用軟件系統,并在湖南大學組織了相應數據庫的使用培訓工作,成效顯著。近幾年,全省共有約36所高校圖書館參加了集團購買,這既使圖書館從出版商手中獲得了最大的價格優惠,又解決了省內各高校圖書館經費短缺的矛盾。[1]
3.2.3 立足地方,協作開發特色數據庫
各高校館要根據本校的地理位置以及重點學科的設置,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以實現資金有效投入,效益得到最大發揮。
在現階段,很難有哪一館能將大型綜合的特色數據庫建設項目單獨承擔。湖湘文化數據庫建設就是由湖南大學圖書館牽頭,一些有建設經驗的圖書館作為骨干,在此基礎上再聯合其他適合加盟的圖書館共同建庫。湖湘文化數據庫在建設過程中,牽頭館對建設任務有的放矢地進行分配,如將湖南地方志、毛澤東思想文化庫交由高校圖書館共建共享體系之外的湖南省圖書館負責,湖湘人物庫、書院文化庫則由湖南大學自身負責,湖南師范大學則負責湘語言文學庫與湖湘民俗文化庫兩個子庫,其他加盟館負責湖南省少數民族資源庫。按照館藏資源特色和館藏文化相融的原則建庫,使得各館的信息組織經驗得到了最大發揮。[8]
現階段,湖南大學圖書館建設的“書院文化數據庫”、“湖南人物庫”、“金融文獻數據庫”,吉首大學建設的“沈從文數據庫”、“黃永玉特色數據庫”等特色數據庫平臺都已初具規模。這些特色數據庫的構建為館內外的專家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公共研究平臺。
3.3.4 促進機構知識庫的共建共享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如果把機構知識庫建設也納入其中,通過充分開發OA資源、“灰色文獻”以及網上免費信息資源,可以加強知識的相關性、相連性,并且同種、同類專題的資料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用戶共享到更多的資源內容,拓寬資料獲得的來源。
①充分開發OA資源。高校圖書館應充分挖掘和利用OA期刊資源,并根據館藏制度和本館實際情況選擇OA期刊。《武漢宣言》明確要求應“建立一批特色學術機構庫”,據報道,現在學術期刊大約2/3是在線形式出版的,而OA期刊則占到了在線期刊的20%。面對數量越來越龐大、種類日益增多的OA期刊資源,簡單的搜集和堆砌已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高校圖書館應聯合起來,加強選擇和組織,便于用戶利用。
②充分開發“灰色文獻”。所謂“灰色文獻”是指一些非公開發表的內部資料,如學術研討會論文、研究報告、會議錄、科技報告、內部刊物、科研成果等,高校在獲取這些文獻資料方面有著特殊的便利條件。如高校師生有較多的時間參與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活動,有更多的機會收集來自課題本身和企業、專業會議的“灰色文獻”。把機構知識庫中的“灰色文獻”納入共建共享的范圍,有助于知識分析、知識挖掘、知識串連、知識耦合以及知識創新。
③開發網上信息資源。湖南省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技術力量分配任務對網絡資源進行開發。一是從讀者需要和高校學科建設出發,分析研究網上信息資源,搜集、篩選、評價各類專業網站和綜合網站,介紹推薦各種搜索引擎,制定學科導航系統,構建網上資源鏈接中心,形成虛擬館藏;二是重視從網絡上免費下載的信息資源,按學科或專業進行分類標引,建立相關的鏈接,構建各種類型的網絡信息資源庫,開設在線閱讀等欄目[9]。
全國性信息資源共享和區域性信息資源共享正以縱橫交錯的態勢發展,這種合作正成為圖書館發展的主流,這種合作必將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高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與沿海區域共建共享體系相比,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實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湖南高校圖書館應該抓住機遇,加強與其他共建共享體系合作,加強自身資源建設,把共建共享推上一個新臺階。
[1]黃筱玲等.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6):618-621.
[2] 湖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項目簡介[EB/OL].[2010-11-18].http://www.hnadl.cn/web/0/public/201009/10101217970.sht m l.
[3] 袁豪杰.高職院校的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探索[J].圖書館雜志,2007(5):40-41.
[4]劉茲恒.CASHL是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模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5):7-11.
[5] 鄭建程,袁海波.NSTL外文科技期刊回溯數據庫的國家保障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0(13):10-13.
[6] 徐以鴻,朱濤.NSTL與CSDL全文傳遞服務的比較與分析[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7(2):60-62.
[7] 黃筱玲.湖南大學圖書館與湖南圖書館合作回顧與展望[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2):42-43.
[8] 李湘.湖南圖書館界聯合共建中的文化沖突與調適[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1):65-67.
[9] 許忻.高校圖書館編目工作的重新定位[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