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靖芳
慈善面臨公信大考
□ 本刊記者 崔靖芳
對于我國慈善事業來說,2011年的春天來得并不平靜。
“半年內將兩億元善款發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差錯率不超過1%,管理費不超過善款3%。善款下發后,將由評估機構隨機抽檢10%的受助家庭,如發現不合格率超過1%,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對超過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賠償。”這是2010年5月,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德旺和兒子向西南干旱災區捐款兩億時提出的“苛刻條件”。
曹德旺對慈善組織的高度警惕和全程監督余音未散,今年4月,被網友曝出的一張近萬元的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的消費發票,再度引爆公眾對慈善組織的關注和質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南京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潘鍇紅,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近日被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檢察院批準逮捕。而潘鍇紅以慈善為幌子高調吸金案件的暴露,則讓原本就脆弱的慈善公信力再次遭遇重創。
2008年汶川地震帶來的中國慈善事業井噴式發展的局面似乎進入了冰凍期。
2008年5月12日,在北京市玉淵潭公園管理處管理科工作的高宇在新聞上得知汶川地震的噩耗后,第一時間趕往位于北京市動物園附近的一處獻血站義務獻血800cc,隨后在北京市園林管理中心組織的“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活動中,捐款100元,并交納特殊黨費1900元。“因為當時汶川最需要的是血漿和資金。”高宇說,這就是他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想到的。

《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稱,中國近9成公眾表示對慈善信息公開不滿意。圖/CFP
高宇只是千千萬萬個向汶川地震災區伸出援手的普通捐助者之一。
從汶川到玉樹,從洪澇到冰凍,從干旱到泥石流,近年來,一系列突發自然災害以及由此激發的全民慈善震撼了世界,也在現代漢語中,刷新著慈善的定義。
汶川地震掀起的慈善熱潮,讓中國人對國內慈善事業另眼相看的同時,也讓人們開始對捐贈引發的一些問題進行冷靜思考。
隨著索捐、詐捐等丑聞的出現,一系列令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遭受質疑的公共事件,不斷進入公眾視野。“我們的捐款到哪里去了?用在了什么地方?有沒有真正到達受困者手中?”這是高宇目前最關注的問題。
公信力的缺失正是當前公益事業發展面臨的現狀,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夸大其詞。2010年12月,民政部主管主辦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了《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報告顯示,超過9成社會公眾對當前我國慈善信息公開情況不滿意或不太滿意。慈善信息公開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善款使用的公開與透明。
報告還顯示,組織信息透明指數達到3級以上(即信息大部分披露和完全披露)的比例僅為25%,而3級以下的卻高達75%;當前慈善組織基本信息公開透明度最高,財務信息透明度最低。
“現在,即使再發生巨大災難,我也不會再憑自己一時熱情,我需要確認自己的捐贈行為真正發揮到了應有的作用,物盡其用。”高宇說。公眾的愛心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熱情驅使,漸漸趨向理性捐贈。如果無法了解捐款的去向,捐助者會不可避免地對慈善組織產生懷疑,慈善熱情也將受到影響。
“現在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很多,但大家把錢捐出來后,錢用在什么地方的透明度不夠,傷害了一些慈善捐贈者的熱情,也引發了一些質疑,這對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近日表示,要進一步對慈善組織和慈善行為進行規范,積極引導推動慈善的公開、透明。
從大企業家到普通民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空前挑戰,各方對慈善組織的質疑聲也已水漲船高。更甚的是,北京的胡先生在一次善舉之后,不但對其所捐贈善款的基金會產生了質疑,還將其告上了法庭。
“我通過相關渠道向基金會查詢捐贈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但沒有得到如實有效的答復。”胡先生在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一審法庭上陳詞。
2006年6月,胡先生通過一個保健基金會的下屬機構勸募管理局向該基金會捐贈了30萬元,并簽訂了《專項基金捐贈協議》。2009年4月,因為電視節目的曝光,胡先生了解到該基金會有違規運作現象,于是馬上通過相關渠道向基金會查詢捐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卻并沒有得到如實有效的答復。
“這說明我所捐贈的資金并沒有真正進到合法的專用帳戶,基金會違反了捐贈協議,應解除協議。”胡先生稱。
然而,法院并沒有支持胡先生的訴訟請求。今年2月,一審法院認為胡先生要求撤銷捐贈行為,解除捐贈協議的訴訟請求,因證據不足被駁回。
胡先生則認為,基金會使用捐贈資金,但卻不能提供相關證據,這明顯違反了捐贈協議,胡先生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對于胡先生的遭遇,北京市華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繆蒙京表示,討回捐款有點難。
“首先,我國法律沒有對于追討慈善捐款的規定,同時,也沒有規定基金會負有舉證責任倒置的責任,由胡先生提出具體的證據。這太難了。”繆蒙京說,“除非胡先生能夠證明,賬戶里的30萬元全部被挪用,但捐款的去向只有基金會知道,捐款人怎么能舉證呢?”
一片善心的捐贈行為,在得知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后,胡先生心灰意冷,訴諸法律,卻無果而終。胡先生表示對自己此前的捐贈行為追悔莫及。
“確保民眾的慈善熱情按照理想的渠道運行,需要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錦萍認為,公眾知情權的實現和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取得,需要通過增加其透明度來實現,其中善款的管理與使用信息的公開是關鍵。慈善機構應當定期向公眾及監管部門提供賬目狀況、活動情況、財務記錄等,供公眾查閱和監督。而公開透明機制的有效建立,也需要相關的金融、審計、稅收、審查等配套制度的完善,需要動員社會力量、捐贈者及社會評估機構共同進行監督。需要各類慈善組織提高機構運行的透明度和信息公開度,及時向公眾告知資金情況。
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更是其生存的生命線。一旦公信力遭到質疑,面臨巨大挑戰,慈善組織的生存狀況也將堪憂。
公益慈善組織的當務之急,則是應該認真回應公眾批評和質疑,公開透明地接受全社會的全方位監督,把公信力重新建立起來。
“未來的基金會能不能做大,關鍵是看透不透明。基金會要做成‘玻璃口袋’。有了‘玻璃口袋’,捐助人才會放心捐款。一言以蔽之,未來基金會的競爭是‘透明為王’。” 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說。
如何提高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不少學者都寄望于將慈善公益組織的監管納入法律的框架。
事實上,早在2005年,民政部就召開過《慈善法》專家研討會,第二年,就拿出了一份草案列入國務院的立法計劃。2008年汶川地震催生了慈善公益事業大發展,當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立法計劃中,《慈善法》就位列一類立法項目,這也就意味著最晚到本屆人大換屆的2013年,該法要提交人大審議。
在此時,《慈善法》的出臺也就顯得迫不可待。《慈善法》最終會以怎樣的面目出現,現在尚未可知。但該法的出臺,必將會是中國慈善事業一個嶄新的開始。
當然,我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并不會因此停步,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尋求,如何保證“透明慈善”的辦法。
目前,江蘇、湖南等地在慈善信息披露法制建設方面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去年5月1日實施的《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慈善組織的信息披露義務和信息披露范圍。而日前,已提交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湖南省募捐條例(草案)》也對募捐行為前后的信息公示做出了規定。
各地的實踐讓我們相信,以統一立法為契機,多層次、多角度地完善慈善事業的各項制度,建立相關的監督機制,改善眾多慈善組織信息披露混亂、無序的現狀,讓慈善事業真正成為“玻璃缸里的魚”,將是值得期待的。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