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精神
——激勵每一個人的財富
三年,不算很長,地動山搖的驚魂和舉國嗚咽的悲鳴還偶爾會閃現。三年,也不算很短,家是新的,學校是新的,鄉村是新的,城市也是新的,一切都有了新的開始。
三年前,最讓人難忘的不是苦痛、不是淚水,是血濃于水的無疆大愛,是情到深處的人性光輝,是“汶川不哭,中國加油”的吶喊,更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的氣魄!
正是因為這種氣魄,我們迅速開始了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和艱苦卓絕的恢復重建。
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重建范圍,前所未有;重建難度,前所未有;重建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2008年9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以此為標志,在四川、甘肅、陜西三省51個重災縣區、13萬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全面啟動了恢復重建工作。
3026億元中央財政災后恢復重建基金、19個對口支援省市、兩年的日夜奮戰,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已建成農房190.85萬戶、城鎮住房28.83萬戶,建成學校3839所、各類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2169個,建成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000多個。“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基本實現。
重建,是黨和國家對汶川兒女的慈母之愛,是援建省市對汶川兄弟的手足之情,是災區百姓對逝去親人在天之靈的無聲告慰。
重建,以愛之名。當愛之光照射進三棱鏡,便會折射出奇幻的光譜。于是,我們有了另一個觀察重建的視角:有學者指出,災后建設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累積過程,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重建文化”、“重建精神”。
重建當然可以是一種文化,災后重建的生命文化、安居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志愿者文化、援建文化、感恩文化,同時包括災后重建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都足以載入中華文化的輝煌史冊。
震后第37天,中央即作出“一省幫一重災縣”重大部署,舉國支援災區機制,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災后重建模式,促進了東、中、西部經濟大合作、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
調查顯示,災區群眾對人民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與公安干警的滿意率達93.37%,對黨和政府的滿意率達94.81%,對災區地方干部的滿意率達82.6%,對志愿者的滿意率達98.85%。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主動,形成災后重建的強大合力。
短短3年時間,災區百姓的傷痛漸行漸遠,新生命和新家園帶來了新希望,感恩、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已經成為汶川震區的主流社會心態。
重建三年,每一個人都見證了災區穿越災難、堅強崛起,但并非每一個人都能真正領悟從悲壯走向豪邁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用堅韌和剛健實現生命的重建,用理性和智慧完成抗震效應的積累,用溫情和包容讓受傷的心靈與受損的物質雙重康復。
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能讓汶川地震災區在廢墟上站立和崛起,更能為人類抗擊特大自然災害提供啟迪和借鑒。
精神的財富,不僅鼓舞汶川人,而且激勵每一個中國人!
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