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子琦
“讓娃娃有個地方念書”
□ 本刊記者 張子琦

2006年央視春節晚會的小品《打工幼兒園》講述了兩個外地來京務工人員開辦了一個打工幼兒園,由于自己沒有辦園資格而時時擔心被查封,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笑話。笑料的背后,小品展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打工族的孩子們。
小品以“不封”結局,溫馨完美。然而,舞臺上的美好并不能完全延續到現實生活中來。由于沒有戶口并且受經濟原因所限,近年來,城市中不斷增多的打工子弟們既不能進入公立幼兒園,也無法承擔私立幼兒園高額的費用;而像小品中的打工幼兒園,由于辦學設施簡陋,達不到衛生消防標準以及辦學者自身教學素養的缺失,他們無法獲得辦園資質。
一邊是無法達到辦園標準的幼兒園,一邊是離開幼兒園就無處可去的“失學”兒童,在現實社會,城市打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善,今年北京查封的多家不合格幼兒園中就不乏打工子弟幼兒園的身影,“封”與“不封”并不能像小品中那樣容易解決。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三合莊馬家地是依附回龍觀農貿市場而建的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小區,住在這里的幾乎都是回龍觀集貿市場的打工者。小區建筑物大多都是墻上用白筆刷著“租房”的紅磚房或者簡易房,房門邊是隨意堆積的雜物,外面的晾衣繩上衣物隨風飄蕩。
記者尋訪的英才雙語藝術幼兒園就位于此。這家專門招收打工子弟的幼兒園占地300多平米,有80多個孩子在這里上學,“是小區里辦學規模最大的打工子弟幼兒園。”園長溫德凱驕傲地對記者說。
幼兒園是一個兩層小樓中的一層,其中一間是園長夫婦居住,另外四間分別是孩子們的午睡房和教室。小樓的對面是四間小平房,依次是雜物間、廚房、燒水間和衛生間。房外的空地上鋪著一層地毯,是孩子們的娛樂區,共有三個娛樂設施:一個滑梯,一個掉了漆的小轉盤和一個蹦床。
由于是一層,教室和午睡房的窗戶和門雖然都集中在房子的南側,記者用手摸了摸孩子們的被褥,多多少少都帶了一點潮氣。教室的桌椅略顯陳舊,各種顏色的水杯整齊地擺在教室的后面。設施雖然簡陋,但物品擺放井井有條,能看得出經營者的用心維護。
對于記者的到訪,幼兒園天真爛漫的孩子并不怕生甚至顯得很熱情,在最初的靦腆之后,幾個淘氣的孩子開始爭相向記者介紹自己和身邊的同伴,幾個稍微大些的孩子還把自己剛完成的作業展示給記者看。
簡陋的環境似乎并沒有給這些孩子帶來任何不便,每一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幸福。
園長溫德凱老師今年63歲,河北張家口人,曾經是當地初中化學老師,14年前停薪留職后,攜妻子來北京開辦了自己的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學校位于海淀區的劉老莊,在學校開辦第三年的時候,由于溫老師自己搭建的校舍位于四環邊上,屬于違章建筑,所以只能拆除。此后溫老師又在巴溝開辦了第二所打工子弟小學,這次是租房,又是到第三年,校舍的位置要建新校區,溫老師不得不再次搬遷。第三次的辦學地點是沙河,在學校剛剛步入正軌的第四年,拆遷再次成為溫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次辦學均以拆遷告終,時間一轉眼到了2007年,溫老師開始了自己的第四次辦學之路。幼兒園開辦至今,轉眼已是四個寒暑。
當記者問起溫老師為什么選擇來北京開辦學校時,溫老師說:“當時我們那里的人都來北京的郊區種菜,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來的,可是帶著的孩子沒有北京戶口,沒辦法上學。當時我弟弟也在北京種菜,就對我說讓娃娃們天天在地里瞎跑也不是辦法,我一想我當了一輩子的老師,不如來北京開個小學,這樣即能賺點錢,娃娃們也能有個地方念書,所以就來了。”
不過,讓溫老師沒想到的是,孩子們雖然有了去處,自己的錢卻有出無進,十年下來搭進去7、8萬之多。“學校一開始沒生源,等到稍稍好轉又要拆遷,遷往別處之后又要重新積累人氣,周而復始,只能是賠錢了。好多打工子弟學校都這樣,付出的多,有回報的少。”
“當老師的都沒什么錢,我開學校的錢都是借的,我也知道應該租好一點的房子,選不需要面臨拆遷的地點,可是沒有錢,租不起。”
對于這個開辦了四年的幼兒園,溫老師的語氣中難掩驕傲,“我們這個幼兒園,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已經是周圍最好的打工子弟幼兒園了。”
溫老師讓愛人拿出自己的各種教師執業資格證書,對記者說道,“周圍幾家幼兒園中,只有我有這些證書,我們都沒有國家許可的手續,可家長一看到我是公辦教師,就會放心的把孩子交到我手上,相信我能把孩子照看好。”
相對于正規幼兒園動輒每月上千元的入園費來說,每月230元錢的費用很低,而且一學期中,孩子所需另附的費用只有35元錢的書費。
對于現在還在背負的債務,溫老師也有自己的打算:“現在辦園的費用很高,每個老師的工資都1500元左右,房租一年也要7、8萬元,合算下來,我每年要有60個學生才能負擔得起,現在有80多個了,這兩年應該能把債務還清,我們老兩口不圖大富大貴,不欠錢就可以了。”
溫老師說道,“我從21歲開始教書,到現在已經42年了,我喜歡教育。我知道我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雖然條件差些,但是最起碼我讓這些孩子有地方讀讀書、寫寫畫畫,解決了這些家長最現實的問題。我想做到70歲,做不動了就回老家。”
溫老師普通話說得并不標準,但言語中透露出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最為質樸的責任和情感。 社會的幫助
溫老師的幼兒園雖然解決了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園難問題,可是這沒能成為他獲得辦園資質的理由。直到現在,英才雙語幼兒園仍然是個“黑幼兒園”。對于“轉正”的主要障礙,溫老師說,“辦園規模小,資金不足,沒有錢租好房子。”
而5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幼兒園辦園新政,也許是解決像溫老師一樣苦于辦學規模不夠大而不能申請的良藥,雖然英才幼兒園仍然不能完全符合新政的要求,“但至少離國家要求的最低標準更近一步了”。
“轉正”有可能是很多打工子弟幼兒園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但是無論政府還是社會都沒有漠視他們的存在。溫老師表示,鎮里時常開會,一方面,肯定幼兒園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領導都會對幼兒園噓寒問暖,盡可能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了回龍觀鎮社區醫院愛心人士捐助的衣服和玩具。溫老師告訴記者,鎮社區醫院的捐助已經堅持了兩年時間,很多玩具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有些玩具雖然有一些損壞,但是修補之后,孩子們都可以玩兒。還有一些衣物,就直接讓孩子帶回去給家長了,雖然不多,但是卻可以解決很多家庭的實際困難。
采訪結束時,剛好碰見了一位送孩子過來的家長,這位家長對記者說,“兩個人打工,每個月合起來也就掙個3000多元錢 ,除去每個月的房租、生活費,要是再交1000元錢的幼兒園費,就不剩什么了。溫老師這里便宜,離家近,教學質量也不錯,最重要的是把孩子放在這里,能踏踏實實工作,比較放心。”
對于溫老師來說,家長的口碑,也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