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高波濤
小農水 潤心田
□ 本刊記者 高波濤

左圖:德州農村小水利工程;右圖:小農水施工現場,施工人員鋪設地下管道。圖 / 袁訓平
一邊是城市現代化快速的發展,一邊是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發展的步履維艱,這一系列情況使得中央在連續7年關注三農問題后,今年的“一號文件”直指水利。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更直接關系著農業大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拿出資金,利用幾年時間,打通 “最后一公里”的同時,改善上個世紀80年代沿用至今的老化甚至失效的水利設施。而這也成為水利發展 “破勁”的關鍵。
山東省德州市坐落在魯北大平原,作為傳統農業重點地區,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尤顯得重要。近年來,德州市通過開展水網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1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率達到90%以上,建成配套方田、配套機電井以及以灌溉、噴微灌、低壓灌溉、渠道防滲等為主的節水工程,農村水利設施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蓄水、引水、提水、排水、防洪、灌溉為一體的水利工程體系。
沿著德州禹城黃河支流驅車行駛,仿佛進入了塞北地區,河道里堆積的淤沙已經沉沒了一半,由于禹城市正在進行末級渠系的改造,施工的現場風沙較大。同行的禹城市水務局局長張廣臣告訴記者,禹城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是國家級重點項目,分三年實施。2010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主要進行自流灌區末級渠系改造,提水灌區泵站、管道和機井灌區低壓管道建設。
黃河水作為德州市的客水資源,養育著一方沃土。全市農田以提水灌溉為主要方式,提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90%。記者沿途看到有農民在從黃河支流里以柴油機提水的方式澆地,思緒拉回了自己小時候。那時的農田灌溉方式是用柴油機從不知名的河溝里提水澆地。烈日下,父母甚至還得需要鄰里的幫忙,因為單要把柴油機運送到田間地頭就是個費力活,從安裝、調試到運轉,都不是一個勞動力能夠完成的事情。灌溉的時候,機器旁不僅需要人看護,小水渠也需要人看護,因為溝渠的水時不時的還會“開小差”到別人家的地里。從早到晚忙碌一天,才能完成這項任務,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有了機井灌溉,柴油機的隆隆聲才漸漸遠去。
在采訪中,張廣臣告訴記者,傳統的提水灌溉就是這樣,不過從2008年、2009年禹城市就開始成方連片治理,“末級渠系”的建設就是為了把水送到老百姓的田間地頭。
記者在項目區看到,水泥修筑的渠道已經覆蓋在田間,織就成網狀。張廣臣介紹:項目已經與2011年3月低完工,現在已經是驗收階段,建成后可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井渠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85,渠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5,年節水2150萬立方米,年省工18萬個,年均灌溉效益1800萬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4%。為項目區農業用水提供保證,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同時,充分彰顯 “以河補源、用養結合、人水和諧”的文明用水理念,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如果說禹城市的“末級渠系”建設是織就在田間地頭的一張“明網”的話,那么平原縣的現代小麥產業項目就是藏于地下的“暗網”。平原縣2010年度現代農業建設項目任務與去年年底全部竣工,新建泵站12座,鋪設管道275公里,面積4.5萬畝。
記者在平原縣大洋泵站灌區看到,該灌區主要設施包括泵房和設在田間地頭的出水口,由于管道是鋪設在地下的,散落有序的出水口讓人感到猶如布滿星盤的棋子。
平原縣水務局局長趙英勇告訴記者,“項目區工程可概括為:一泵、一網、兩卡、兩表、一帶模式,就是通過泵站提水、管網輸水、水表計量等措施,實現以管代渠、灌排分設和無縫隙灌溉,讓農民真正用上‘田間自來水’。這種模式在引黃提水灌區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項目周邊群眾要求推廣這項工程的愿望非常強烈”。
在禹城,當記者隨機詢問路過的老百姓對“末級渠系”建設的看法時,一位老大爺張口就是“大大的好”,引得同行工作人員的大笑。凡是經歷過從河道里自行引水灌溉的農戶都對此贊不絕口,平原縣北十里鋪村民李令祥說:“確實太好了,不僅省時、省力還省心,以前沒有兩個男勞力澆不成地,現在一個婦女就辦了。”
李令祥給記者細算了工程實施后帶來的好處:以自己家5畝地為例,種的全是小麥。以前澆地,要去上鄉里提水,還要準備柴油機,自己準備,一畝地需要15元的柴油,雇別人的需24元的柴油,一畝地還要交13元水費,算下來少說也得150元左右。另外,隨著油價的上漲,錢還在逐年增加。更為主要的是,5畝地下來,一天澆不完。現在一畝地僅交15元,5畝地75元錢就夠了。
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就避免了人為對水利實施的破壞,采訪中,工作人員不止一次談到。而對于水利建設過程中和建設后的維護、修繕,兩個市縣均成立了“中心+協會+農戶”相似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主要是建設施工過程中農戶代表進行監督,趙英勇介紹,“因為工程是建給老百姓的,他們在施工中盯得很緊,有一次就是因為一位農戶發現水泥標號不符合,做好的工程就拆了重做。這是為后代負責的事。”
建設完成后,協會中安排水管員進行管理、維護,記者質疑平原縣裸露在外的出水口是否會人為偷盜損壞,趙英勇笑著說道:“里面的素材全部是ABS材料,偷了賣不了錢,另外外面是用水泥筑起的保護罩,開關都需要水管員的鑰匙。”隨行的平原水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就是為了探討設施的保護,水務局曾3次開會到晚上12點。”
德州市水利局副局長于富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州市治理水利的政策在全國都是很早的,并且突出抓好五項重點工程,一是水毀設施修復工程;二是河道治理工程;三是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程;四是灌區清淤和節水改造工程;五是引水安全加快推進。
德州市水利建設不僅加快重點工程帶動為主,還建立了監管促動的機制。于富斌談到,“為確保工程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首先是推進農民用水協會的建設。按照自愿原則,設置機構、人員、辦公地點、規章制度,實現農戶自我管理。”記者了解到,禹城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示范項目,獨創性實施“工程、技術、協會、水價”四位一體的節水灌溉模式,成為全國精品工程,曾得到國家水利部陳雷部長的專門批示,這一模式目前已在德州市全面推廣。
于富斌介紹,“我們還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采取多種方式,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產權流轉,落實管護責任;再者是注重水利實施的管理,最后還要大力推進‘一事一議’。”
在破解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后的問題后,水利發展是否還有“瓶頸”?于富斌談到:“最大的就是配套資金問題。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各地也相繼出臺了文件,但是具體可操作性有多大是個未知數。”
針對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于富斌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個很難界定,受益誰說了算,缺乏監管機制。另外以德州為例,土地出讓金少,農田水利建設需要大;北京,土地出讓金多,農田水利建設反倒少。地域的不平衡也需要出臺相關措施,最好是工業城市能反哺農業城市。”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