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南歟
職工子女就業難何在
□ 本刊記者 劉南歟
河南義馬煤業集團公司張新軍透露,井下采掘一線崗位人員短缺。
義馬煤業多次在技校畢業生、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采掘一線勞務工,實際報名者卻遠遠達不到用工需求,“招不來、招不進”的現象依然存在。“職工子女大學畢業生的專業大多不適應。”這位公司宣傳統戰部副部長語調沉郁。
仲春暖暖的陽光與沉重的話題形成了巨大反差。職工子女就業是職工經常談到的一個話題,也是普遍感到頭痛的難題。就業難,難就業,子女就業逐漸成了職工的心病,使職工顯得煩躁、焦急和無奈。
在另一煤炭基地,有兩個親兄弟,考大學雙雙金榜題名,引起轟動效應,逢年過節寒暑假,礦領導都要攜禮登門看望,很讓貧寒的父母榮耀了4年。
4年過去,同時供兩個孩子上大學,普通礦工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可想而知;該是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徹底改變父母命運和自己命運的時候了,事態卻出乎意外地不盡人意。
兄弟倆不愿再回礦山,雙雙報名考研,卻雙雙名落孫山。
也就在此年,他們父母所在的大型現代化礦區放開量地吸納大學畢業的本礦子女就業。選擇也意味著放棄,兄弟倆繼續接受父母的供給,全心全力再度考研。然而,他們新一輪考研攻堅戰,又告失敗。
或許,他們的父母把在礦區就業當作兄弟倆頂不濟的一條后路吧?但是,礦區已經明確了就業政策,只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還要考試。兄弟倆連考試的資格都不具備了。
類似這對兄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父母有的由于退休收入減少,有的加入下崗失業的行列,可以依賴的經濟來源越來越沒有保障,“啃老”也越來越艱難,而他們也步入結婚生子的年齡。另外,“他們獲取就業崗位的年齡優勢也會逐漸消失,甚至連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不是他們就業的主流。接下來如何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未知數。”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分析說。
孫立平是我國較早提出和研究“新失業群體”的學者,他認為,提出一個更加醒目的概念,目的是引起社會對這個日益龐大的年輕群體關注,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的話,會帶來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新失業群體’是相對于‘老失業群體’而言的。”孫立平解釋,“老失業群體”是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失業下崗人員,隨著這個群體的逐漸衰老和過世,“新失業群體”凸顯出來:他們作為年輕失業者,一般是獨生子女,自小在家中受到呵護,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基本上不具備職業技能,因此,在就業市場上沒有什么優勢可言。與“老失業群體”相比,他們很少有系統的就業經歷,缺乏社會生活閱歷,價值觀也比較混亂。近年來,隨著一批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的加入,這個群體層次復雜起來。
面對激烈的競爭,“新失業群體”大多表現的是無奈與無所適從。此種現象不容忽視。
人保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坦言,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在部分地區、部分企業,‘招工難’現象比較突出”。
對此,社會方方面面都在努力,尤其是一些企業在合理用工的同時,也積極鋪就職工子女就業路。
“義馬煤業集團公司實施了多項就業政策。”張新軍介紹,面向職工子女,招聘高校畢業生;根據企業實際,充分挖掘潛在人才需求;轉變用人機制,創設崗位,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合理照顧零就業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就業。
楊鐸是義馬煤業下屬耿村礦掘進隊一名普通職工的兒子,從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他一直四處打工謀生,工作不好找,收入更不高,照料患病的母親更是他時常考慮的問題。
2010年8月,義馬煤業集團公司經過研究,決定對特困家庭的子女招聘。楊鐸順利過關,經過培訓已正式上崗。
據統計,2010年以來,義馬煤業集團公司使1663名職工子女實現就業;十一五期間,已為職工子女創設5000多個就業崗位,也為自己的強勢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

據悉,浙江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上陶村過半村民血鉛含量超標,是因為附近的速起蓄電池有限公司鋪暗管排放廢液造成的。圖 / 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