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艷,付 玲,吳 靜
新生兒毒性紅斑是一種良性的、自限性的皮膚異常狀況,僅發生在新生兒期。皮膚病變出現于生后1 d或2 d,通常在5 d~14 d轉歸[1]。臨床表現為紅色的大小不一的無菌性丘疹或水皰,有時出現膿皰,分布于軀干、四肢和面部。如處理不當極易發展成膿皰瘡,并發全身感染[2]。我科采用野菊花水游泳來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在我院出生的母嬰同室新生兒169例母親均無宮內感染,Apgar評分8.26分±0.79分,體重3.19 kg±0.89 kg。將其依據出生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84例和觀察組85例。兩組在新生兒性別、出生后日齡、紅斑出現時間、發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方法 保持室內溫度22℃~24℃,濕度55%~65%,定時通風;包被適中,防止過度捂蓋,如果包被過多,新生兒皮膚血管擴張,易加重紅斑[3]。新生兒用品應以柔軟、清潔、刺激性小為好;衣物洗滌時一定要將化學洗滌劑沖洗干凈[4,5],洗澡時應用中性浴液,盡量減少對皮膚的過度刺激,保持皮膚干燥并在紅斑處涂以爽身粉[6,7]。
1.2.2 應用野菊花水游泳方法 選用固定的游泳圈和游泳池,規格50 cm×60 cm×80 cm,調節室溫28℃,水溫38℃左右,吃奶后1 h進行,每次10 min~15 min,每天1次。將野菊花100 g用紗布包好放入100℃水500 mL,浸泡 20 min后將液體倒入潔凈的游泳水中。新生兒使用防水護臍貼保護臍部,游泳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士操作。泳畢取下游泳圈,清洗頭面部,取下防護臍貼,保持皮膚干燥。
1.2.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24 h紅斑完全消失;有效:24 h~48 h紅斑完全消失;好轉:>48 h紅斑僅減輕;無效:用藥后紅斑面積增大,可有膿皰瘡出現。總有效為顯效+有效。
1.2.4 統計學方法 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療程比較采用 t檢驗。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愈時間比較
新生兒毒性紅斑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紅斑病變處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提示為變態反應性病變,但過敏原無法確定。目前推測為新生兒胃腸道吸收某些致敏原或母體內分泌激素經胎盤或乳汁進入新生兒體內引起。也可能由于新生兒皮膚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當胎兒從母體娩出,從羊水的浸泡來到干燥的環境,又受到空氣、衣物、沐浴露等刺激而產生變態反應[8]。如處理不當極易發展成膿皰瘡,并發全身感染。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巖香菊的頭狀花序。于秋季花盛開時采收,曬干或烘干后以備藥用。化學成分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野菊花內酯、矢車菊甙、苦味素、α-側柏酮,又含揮發油,內含dl-樟腦、廿四烷、廿六烷等,另含維生素 A類物質及維生素B1。現代藥理證實,野菊花在體內外均有明顯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野菊花的毒性低,慢性給藥亦無蓄積現象,其性微寒,味甘苦,其功效為疏風清熱、消腫解毒,可用于治療各種癰腫疔毒。也可用于治療風熱感冒、肺炎、白喉、胃腸炎、高血壓等疾病[9]。因此,用野菊花外洗來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是有藥理依據的。加之無明顯毒性以及獲取方便、價格便宜,因此在臨床上可以廣泛采用。同時新生兒游泳時水波、水壓對皮膚的拍擊,對外圍血管起到按摩作用,加之水中運動及游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皮膚的排泄功能,從而達到潔膚作用,杜絕了新生兒膿皰瘡發生。本組85例新生兒應用野菊花游泳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平均1.36 d紅斑消退,無一例膿皰瘡發生,提高了新生兒護理質量,減輕了家屬的心理壓力。
[1]Liu C,Feng J,Qu R,et al.Epidemiologic study of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in 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J].Dermatology,2005,210:269-72.
[2]黃德珉,陳儉紅.新生兒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359-361.
[3]周潔,楊燕莉.高錳酸鉀與爐甘石洗劑治療新生兒紅斑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07,21(3B):707.
[4]涂素華,張安琴,蘇才敏.皮膚康洗液用于治療新生兒紅斑[J].護理研究,2001,15(1):148.
[5]馮國芳.黃連素沐浴治療新生兒紅斑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04,18(5A):809-810.
[6]馬金萍,張榮慧,高美艷.兒膚康藥浴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的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2):179-180.
[7]王春麗,焦玉香.非那根治療新生兒紅斑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10):615-616.
[8]王慕獲.兒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8.
[9]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