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凡,蘇紹玉
敗血癥是新生兒期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嚴重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由于新生兒的屏障功能差,免疫力低下,出生時從無菌環境到有菌環境易感染,在新生兒期如果護理得當將有效降低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我院新生兒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新生兒敗血癥48例,為更好地預防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現對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病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預防對策。
1.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生兒科入住的48例懷疑新生兒敗血癥的患兒,其中男28例,女20例;從產科轉入16例,從家庭轉入32例。入院時年齡為 2 d~20 d,住院天數7 d~23 d,平均15 d。48例患兒全部抽血培養,16例患兒按常規采集了皮膚受損處、臍部分泌物培養,結果從48例患兒血標本中培養出病原菌38株,皮膚局部、臍部分泌物培養出病原菌10株。經過積極的治療,其中47例敗血癥患兒痊愈出院,1例燒灼傷患兒因合并化膿性腦膜炎放棄治療。
1.2 方法 分析2年來新生兒敗血癥的原因、病原菌分布,找出感染途徑。加強健康宣教,以降低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
2.1 血培養病原菌 從48例患兒血培養標本中培養出病原菌38株,從病原菌培養結果來看革蘭陽性球菌明顯高于革蘭陰性桿菌。見表1。

表1 血培養病原菌種類及構成比
2.2 皮膚局部、臍帶分泌物病原菌 從皮膚局部、臍帶分泌物培養16例,共培養出病原菌 10株。見表2。

表2 皮膚局部、臍帶分泌物病原菌及構成比
2.3 感染部位分布 新生兒敗血癥感染途徑以皮膚(膿皰瘡感染)為主,其次為臍部、口腔、眼部等。見表3。

表3 新生兒敗血癥感染途徑及構成比
從表 1、表2可以看出,引起新生兒皮膚黏膜、臍部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多。但主要病原菌為葡萄球菌(血培養)24株,占檢出菌株的63.1%,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首位,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隨著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菌株日漸增多,醫護人員鼻腔帶菌率40%~44%,腋下、會陰部、皮膚均可帶菌。新生兒被感染及定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由于醫護人員的觸摸[1]。另外,母嬰同室時家屬洗手依從性差,護理不當,接觸新生兒的護理用品如未消毒的衣被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等也是新生兒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組從產科母嬰同室轉入的新生兒大部分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膚膿皰瘡。新生兒由于缺乏抗細菌定植能力,免疫功能不全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其次為條件致病菌大腸桿菌7株,占檢出菌株的18.4%,革蘭陰性桿菌也容易通過直接接觸而引起創傷感染。本組從家庭轉入的患兒往往是在生后4 d~7 d起病,細菌主要來源于家屬護理不當如挑馬牙、擠壓乳房、皮膚燒灼傷和臍部感染等,病原菌多為混合感染。家屬知識缺乏是造成皮膚破損的直接原因,由于免疫反應不成熟,新生兒缺乏局限感染的能力,一旦皮膚破損,細菌易從皮膚黏膜侵入,若處理不當,局部感染容易導致敗血癥。臍帶處理不當是造成臍部感染的重要原因,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部位,臍帶斷面又是一個創面,常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臍部感染的新生兒均在4 d~7 d后起病,單純臍輪紅腫者,出生后3 d均用紗布包裹臍帶,用紙尿布時大多覆蓋臍部,引起局部潮濕,臍帶分泌物增多,個別新生兒有腸瘺,長期引起局部潮濕是感染的主要原因。
4.1 產科母嬰同室的預防 首先應提高醫護人員及家屬手衛生的依從性,任何人接觸新生兒前后應徹底洗手,洗手是切斷接觸傳播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次為重視直接接觸新生兒衣物的清潔消毒,做好新生兒的一般護理如新生兒每天沐浴更衣,所用衣物毛巾實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及時隔離病區內有皮膚感染的患兒,床旁有接觸隔離標識。直接接觸膿皰及傷口者如創面的引流、皮膚燒灼傷等要穿隔離衣,進出房間均應洗手,直接接觸傷口時要戴手套。感染患兒使用后的器械、奶具及所用衣物毛巾要先消毒后清潔再消毒進行處理。
4.2 家庭護理中的預防 本組資料中9例均為人為護理不當措施造成(如挑馬牙感染、乳腺擠壓致蜂窩組織炎、皮膚燒灼傷),均來自農村,加強健康宣教,向孕產婦及家屬宣傳科學育兒的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認識。
4.3 加強基礎護理 注重新生兒眼部、皮膚、口腔護理[2]。每天用生理鹽水棉簽清洗雙眼,預防結膜炎。每日口腔護理1次或2次,一旦發現鵝口瘡及時隔離,眼睛有分泌物時,及時做細菌檢測。加強臍部護理,每天用碘伏涂抹殘端臍輪,保持臍部干燥,防止臍炎的發生,若發生臍炎應及時處理以控制感染擴散導致敗血癥。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春.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87.
[2]黃瑾.母嬰同室的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