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之
1994年底,離新年還有好幾天,《讀者》1995年第1期就已經上市了。這期封面刊登的圖片《少女》是我拍攝的,我深感榮幸。攝影圈子內不少拍肖像的大腕兒紛紛向我祝賀,認為上《讀者》封面的影響比上專業攝影報刊還大得多。許多名刊的封面都用過我拍的影視歌星肖像,但唯有這次著實讓我興奮了一陣子。為什么?第一,從《讀者文摘》到《讀者》,直至今天,我一直是她忠實的讀者,沒漏買過一期,全家大人孩子都看,保姆在我家干了10多年也看了10多年《讀者》,家人看過后再轉給北京黃埔大學我的學生看,可謂刊盡其用。所以,我的作品登上我全家人和學生們心儀的名刊封面,自然興奮。第二,這幅肖像是一位身穿高立領艷紅色大衣的少女的正側面半身照,《讀者》刊名也是大紅色字,這期封面色調無論遠看近看都呈現耀眼的大紅色。當時北京的報刊零售業剛興起,沒有幾個現在這種樣式的報刊亭,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是報攤兒或賣報的三輪車、自行車,甚至還有老大媽推著舊竹童車叫賣報刊。1994年歲末的某一天,人們突然間發現北京城所有報攤兒、報亭子都掛滿、擺滿了紅艷艷的《讀者》,紅衣少女的紅大衣隨著冬日的暖風在飄舞,真可謂滿城飄揚“讀者紅”!北京城里這道亮麗的風景一直持續到新年過后,怎能不令人興奮?
回想當年我拍這幅“紅衣少女”照片,還有點小故事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時裝業剛剛起步,我曾為著名的時裝雜志和服飾報刊拍照,也為鹿王羊絨這樣的大公司拍過廣告,每年的國際時裝設計大賽也特邀我去拍片、出版畫冊。1994年夏,中韓青年時裝設計大賽在北京閉幕后,我把北京服裝學院的獲獎服裝(其中有這件高立領紅大衣)借回家,準備在家里拍攝一組時裝少女照。
第二天我到北京電影學院物色學生模特兒,在校園里偶遇來此找同鄉玩、后來上了《讀者》封面的這位漂亮女孩,她是某武警文工團的舞蹈演員,山東姑娘,名叫菅瑾瑾。我約她到我家里拍照片,瑾瑾欣然應允(當然要簽訂肖像權協議書)。讀者朋友會問我,她怎么會輕信你這個陌生男人?當年北京沒幾家像樣的圖片攝影棚,眾多成名的或尚未成名的影視歌星都到我家里拍過照,包括新絲路模特團早期的名模們。一般我們都是晚上拍片,因為白天大家都忙。菅瑾瑾拍完這張紅衣照已是午夜12點后,她卸完妝,外面下起大暴雨。我冒雨驅車把瑾瑾送回電影學院同學宿舍。從此我們成了忘年交,瑾瑾又給我做了好多次模特兒。
不久,全國書籍裝幀設計協會年會在京召開,我當時任該協會中央工作委員會委員,《讀者》的美編也來參會,順便來北京約稿。聽說他從6位攝影師的作品里只選中了我這幅古典寫實油畫風格的“紅衣少女”。這是用柯達120反轉(天然色)膠片拍攝的。
就在京城到處飄揚“讀者紅”期間,瑾瑾曾來電話向我致謝,高興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后來影視導演從《讀者》封面上發現了她,瑾瑾從此踏上了影視表演之路,拍了不少影視作品。再后來有一天,菅瑾瑾來電話報喜訊:“叔叔,我已調到國家話劇院做專業演員啦,我改名字叫菅愛了。”“那不就跟世界名著《簡·愛》重名了?”我笑道。
是《讀者》幫助紅衣少女走進表演藝術的殿堂,走向成功。
又過了若干年,我應邀擔任中央電視臺“全國老年題材攝影藝術大賽”的評委,有幸認識了7位評委之一——讀者雜志社的彭長城先生。這也是我與《讀者》的又一層緣分。話又說回來,其實從滿城飄揚“讀者紅”之前、之后到今天,每期必買必讀《讀者》,僅此一節,就足以成就我與《讀者》的半生緣。
2011年季春記于北京黃埔大學覓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