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 紅楓
在格里高里?羅伯特?史密斯的眾多理想中,競選美國總統永遠是排名第一的。因為他認為:“當總統可以使我有機會幫助更多的人。”說這話時,他只有13歲,已經大學畢業,第2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然而,事實上,格里高里讓美國人驚訝的遠遠不止這些。他不僅因智力超群在美國聲名遠播,同時他還參與各種跟他的年齡完全不相稱的社會活動,積極投身世界和平運動而為世界知曉。作為“國際少年保護組織”的創始人,他時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講,他的早慧和早熟引起人們的關注,被稱為“世界兒童發言人”。
2011年,18歲的格里高里,已經獲得4個博士學位,并第4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成為世界最年輕的青少年精神領袖。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這樣形容他——格里高里是屬于世界的天才,因為他將自己的天賦與所有的孩子們一起分享,他是獨一無二的。
從小學到大學僅用3年
格里高里非同尋常的智慧在他很小時就表現了出來:他3個月大時就會叫“爸爸”,很快會說完整的短語和句子,不到1歲即能復述大人讀給他聽的成段文字,14個月大時會做算術題。這個1993年出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男孩,讓父親鮑勃和母親珍妮驚喜不斷。
到了兒童期,格里高里就具備了對事物發表獨特見解的能力。有一天,夫婦倆回到家,2歲的格里高里就對他們談起了恐龍,因為他剛讀完幾本有關恐龍的書。格里高里頗有見解地同父母談論白堊紀。他還“發現”人的牙齒同食草恐龍的牙齒一樣,是平的,便得出結論:人不是肉食動物,而是素食動物,并全力勸說全家人吃素。
上幼兒園后,當別的孩子還在學習ABC時,格里高里已經自學了代數,能畫分子序列圖,還能繪聲繪色地講神話故事。5歲的一天,夫婦倆帶格里高里去圖書館,回家后他鄭重向父母宣布:“世界上根本沒有圣誕節和復活節兔子!”因為他發現有關它們的書籍在圖書館都被放在“虛構小說”的書架上。聽完兒子的話,夫婦倆為兒子超常的思維邏輯大吃一驚。父親鮑勃對兒子的天賦非常關注,他開始有計劃地帶兒子去郊區的林間徒步旅行,用格里高里能懂的詞語談論光合作用和生態系統等問題。
而在談論這些問題時,格里高里常會反問一些很聰明的問題。鮑勃為此也必須閱讀相當多的書籍,當格里高里對某個題目表現出興趣時,鮑勃就會為他買相關的書籍,或帶他去博物館,盡最大努力滿足他的好奇。
鮑勃偶爾跟鄰居聊起對兒子的教育時還會“訴苦”:“最難的是當你在聽他談話時,你根本不明白他所談的內容,但你必須裝出一副對他的想法很有興趣的樣子,因為這對他是一種鼓勵。”
不過兒子再聰明,夫妻倆還是希望他能有一個正常的學習規劃,所以直到格里高里6歲時,才報名上小學。然而,兒子的早慧讓夫婦倆始料未及,他們發現也許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規劃。因為對于格里高里來說,“跳級”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格里高里在二年級上了兩個星期的課后,就跳到四年級,一學期沒上完,又進了六年級,并被允許到當地的一所社區大學旁聽數學課。第二年秋天,也就是8歲那年,他進了中學,上了九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三)的優等班。
8歲的格里高里即使在這個人人自視為天才的班上也是鶴立雞群,他的天賦很快招來了忌妒,甚至收到過恐嚇的紙條。一名對格里高里充滿了忌妒心的同學在寄給格里高里的紙條中說:“你的存在讓我們集體感到丟臉,你根本就是異類。”為緩和關系,格里高里給自己訂了個規矩:對老師的提問,決不搶先回答,而是先默默地數25下,若仍無人回答,他才舉手。后來為了照顧全班同學的情緒,老師干脆將格里高里的名字從記分本上除去,以減少其他學生對他的忌妒,從而避免給格里高里造成不該有的心理負擔。
2003年,9歲的格里高里以平均分A+的優異成績從高中畢業。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他總共用了3年的時間就全部完成。當他作為典型在畢業典禮上講話時,一顆乳牙正巧脫落,被一家電視臺的現場攝影組用特寫鏡頭逮了個正著,由此錄制了一個短片,成為一段精彩的插曲。通過這個短片,格里高里幾乎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天才兒童。
高中畢業后,史密斯夫婦本想帶格里高里旅游一年作為休整,但格里高里回絕了父母的好意,他要求上大學,而且一刻都不想耽誤。
小小少年為何有個總統夢?
為了讓格里高里進一所合適的大學,夫婦倆費了很多心思,甚至犧牲了各自的事業。他們最終選中了弗吉尼亞州的倫道夫?梅肯學院,因為該校不僅提供7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而且由最頂尖的教授上課,班級規模小,特別是學校的安全措施很周全———這是他們最重視的一點。
開學那天,10歲的格里高里既興奮又激動,天不亮就醒了,他穿上挺括的卡其布褲子和短袖衫,由母親開車送到了大學。開學的當天,眾多媒體蜂擁而至,都要采訪這位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以至學校不得不要求格里高里舉行兩場記者會:一場安排在上課之前,另一場在當天的課結束之后。為此,學校在校內為他們一家安排了一間辦公室。這間辦公室,在日后也成了格里高里的私人小教室,他常常會在課間用他那塊小黑板,為大自己很多的同學解答復雜的數學問題,或坐在靠窗的粉紅色雙人沙發上讀書。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夫婦倆被問及對天才兒子的培養時,有什么特殊的訓練?珍妮坦言,她從未進行過胎教,也沒吃什么特殊的維生素補品或提高智商的食品,只是讓他多接觸大自然。但她尤其提到,作為母親,她著重培養了兒子的道德觀。
最簡單的例子,由于兒子的求知欲望很強,珍妮規定他只看那些屬于自己年齡檔次的電影。久而久之,一旦屏幕上出現暴力、裸體、色情鏡頭,格里高里會立刻從屏幕前走開。而對于新聞中發生的好事或壞事,珍妮都會和兒子一起討論,這樣的培養,讓格里高里的是非觀非常明確。
從讀高中起,CNN國際新聞和卡通片是格里高里每天必看的節目。因而他對校園暴力和世界一些國家兒童的貧困境遇十分關注。從那時開始,格里高里開始充分利用自己“神童”身份在媒體和公眾面前頻頻曝光談論兒童暴力問題,宣傳保護兒童之道。在格里高里10歲時,他就走訪了四大洲的6個國家,為那些被戰爭、暴力和貧困毀掉生活的兒童進行演講,呼吁全世界應該對他們的悲慘生活給予關注。格里高里11歲那年夏天,在他的要求下,父母帶他一起參觀了肯尼亞一個偏僻的戰亂部落以及巴西圣保羅的一個貧民窟,他被那里兒童悲慘的生活遭遇震撼了。
與此同時,當格里高里得知美國休士頓有35000名兒童衣食無著,遭受病痛折磨,而政府軍費卻直線上升的事實后說:“我們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卻聽任這些孩子受苦,這是恥辱,這不是真正的機會均等和權利平等。”從肯尼亞回國后,格里高里在上課之余,到美國各地募捐,為基督教兒童基金會籌集100多萬美元的資金,為肯尼亞游牧部落的兒童建立了第一所可以住讀的“和平學校”。格里高里的行動,讓他一舉榮獲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提名者。
格里高里的“和平少年”形象,逐漸引起了一些世界級名人特別是諾貝爾獎得主們的注意,他們把他視為最合適的兒童發言人,常邀請他去演講。格里高里不僅與戈爾巴喬夫握過手,還在白宮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僅僅12歲,對別的孩子來說,還是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年齡,而格里高里已經是大四的學生。他自學的專業繁多,包括高等代數、法語、高級英語作文、數論等。同時格里高里還開始撰寫自己的哲學論文——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正義觀”比較。
2006年5月,格里高里的履歷表上再添上新的一筆:13歲大學畢業,第2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格里高里的未來成了眾多人關心的話題。然而,他早已下定了決心,要繼續攻讀數學、航天工程學、政治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學科的博士學位,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在18歲時拿到4個博士學位。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成為美國總統。格里高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因為當總統可以幫助更多的兒童脫離苦難!”格里高里嚴肅地說,自己長大后要當一名有道德風范、有科學頭腦、有現代政治領導能力的美國總統。
四度提名沖擊諾貝爾
就這樣,格里高里以神童的身份受到學術界以及慈善界的關注。他善于安排自己的學業,將一部分空閑時間用在了到世界各地為兒童演講。他經常利用周末跑幾個城市,作好幾個演講,因為格里高里年齡太小,每次演講,他都要求主辦單位為他提供一個高腳墊,以便他站在講臺上能看到聽眾,跟觀眾有最直面的交談。
在格里高里剛剛開始周游各國進行演講的時候,他的父母并不放心,他們怕格里高里因為過早將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榮譽中而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擔心他因智力超群而可能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可當每次演講結束,看著兒子的演講確實給那些貧困兒童帶去了一些希望,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夫婦倆又釋然了,并且由衷感到欣慰。
即便格里高里每天忙于學業以及演講,但他從來沒忘記自己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他會讓自己去享受每個男孩子該有的樂趣,會去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會去看電影,看電視。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格里高里懂得,永遠將自己看成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孩子,只不過他恰巧可以給世界上那些境遇悲慘的兒童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格里高里16歲時,他已經取得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2項碩士學位,打破了該校的碩士年齡紀錄。隨后,他再次獲得由十16位諾貝爾得獎獲得者的聯名嘉獎,而且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是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在聯合國兒童權利特別會議的代表。就在這一年,格里高里在盧旺達籌資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圖書館,他被媒體稱為“世界兒童發言人”和“最無私的天才少年”。
2011年,18歲的格里高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他已經成功取得了4個博士學位,并還有2個在讀博士學位。他更第4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時代周刊》這樣評價他:當一個天才在擁有了獨特的天賦,卻選擇用自己的天賦給更多的人帶去快樂,他的天賦便得到了升華!而格里高里卻說:“我會覺得自己對整個世界負有某種責任,我知道自己被賦予了特殊才能,這使我有更多機會更好地理解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