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 胡松瀛 郭鑒
分層次教學是在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有區別地制定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進度,變換授課方式,創新成績考評新機制,使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得到最大提高的教學模式。它克服了傳統教學方法因內容要求、方法一致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從而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佳發展。高職院校數學課分層次教學作為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分層次教學是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教育屬大眾教育,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成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各領域一線崗位需要的合格勞動者,即高級藍領,亦即是數以萬計的技術工人。而各類崗位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差異甚大,如機械類專業除需要微積分方面的知識外,還需要微分方程等內容;電子類專業除需要微積分方面的知識外,還需要微分方程、級數等內容;金融類專業則側重于概率數理統計等內容;統計專業要求掌握一定的高等數學知識即可;而餐飲旅游專業只要了解基本數學知識就足夠了。因此,在確定高職各專業數學的教學目標時應該而且必須有層次性。
分層次教學是高職學生生源現狀的客觀需要。隨著教育發展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過去被錄取分數線擋在校門外的學生將有機會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圓了他們的大學夢。這也必然導致高職教育生源整體文化基礎水平的下降和學生差異程度的擴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成份復雜,既有普高生,也有職高、中職、技校生,而不同生源類別的數學水平差距很大;二是同一專業文理兼招,一般來講理科生的數學基礎要較文科生更為扎實;三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毅力、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也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凡此種種,如果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鍋煮"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而有些學生則"消化不良"。
分層次教學是畢業導向的需要。由于高職學習已不再是終極學習,學生畢業后不只是就業一條出路,還有升學的選擇。這種畢業導向決定了高職學生的發展目標的指向不同,從而對數學的學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繼續升學的學生,希望數學課與升學考試課程的內容更加貼近,為將來的升學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志在就業的學生,則希望在實踐技能方面得到強化,為踏入社會做好充分準備,對數學知識的要求只要“夠用”就可以了。
分層次教學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盡管一些高職學生在文化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欠缺,這并不表明他們不是人才,而學習成績也不能說明一切。事實上,不少在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社會后一事無成,而不少在校學習成績一般,甚至是"調皮搗蛋"的差生走上社會后卻能在某一領域或行業創出佳績。分層次教學就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分類施教,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機會,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分層次教學對高職院校來講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是一個能夠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學模式,同時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由點及面,穩步推進。我院自2007年對新生的數學課實施分層次教學試點,在取得經驗后,于2009年全面展開。具體做法是:
1、學生分層。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是分層次教學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因為這不僅有利于教學的組織,而且還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使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相互激勵,相互誘發,從而產生共生效應。我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這種模式多限于職業教育,指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分班教學。入學時進行摸底調查,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學生對就業與升學的選擇,在尊重學生和家長意見的同時,也反饋學生自身的學業情況,正確定位。然后,以學生的基礎和發展為依據,分成A(升學班)與B(就業班)兩個層次。A層次適合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教學中應滿足他們將來進一步深造的需要;B層次適合于一般學生,在教學中要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根據各專業對數學運用能力的要求組織教學。為此,首先根據學生填寫的調查表進行第一次分班。調查表中主要項目有:姓名、專業、畢業學校、高考總分、數學成績、畢業去向、對數學的興趣等幾個方面。填表前,應向學生講明,分層次的目的是為了使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向更適合于各層次學生,以充分體現面向全體、分層優化、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方案,得到最好的發展。當二年級學生參加水平測試并合格后,學校又給學生提供第2次選擇,升學班進一步強化文化課與主要專業課,而就業班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主。
2、教學分層。實行數學課分層次教學決不是只將課程教學要求分成幾個層次,簡單遷就學生的差異,降低培養要求,而是要在這個基礎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符合自身特點的最佳、最有效的發展。為此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1)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教學大綱。根據"因材施教"的理論,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目標。在編寫A班教學方案時,以培養較高層次的人才為主要目標,使A班學生在掌握就業所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側重于基礎理論的“加深”、“加高”和“加厚”,以適應將來繼續深造的需要;在編寫B班教學方案時,以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數學課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
(2)制定不同的教學進度,以適應教學需要。
(3)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如對A班學生在教學中可通過設"疑"的方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通過設"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B班的學生,應針對其學習成績一般,自信心不足等共性問題,采用對重點問題精講多練,以啟發互動為主要教學方法,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是認可的,數學課學習并不可怕,通過努力同樣可以得到“實在”的進步。
(4) 分層布置作業和練習。對作業分層布置,運用的是階梯原理,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步驟,只有分層布置作業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學習成果。A層次學生可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綜合性強、信息量較多的題目;對B層次學生可設計一些緊扣大綱要求的基礎訓練題,鞏固性訓練題和一些中等難度的題目。
(5) 分層輔導答疑。分層輔導答疑做為分層教學模式的一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地,在輔導答疑過程中,教師對A層次學生可采用"點撥性輔導",給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提高其想象力、創造力;對B層次學生采用"學法輔導",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輔導上
3、考核分層。教育的落腳點是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推行課程分層次教學新模式必須創新成績考評新機制。打破傳統的期末一次考試、一張試卷定終身的質量評價觀,建立多元化評價的激勵機制。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評價與學習態度和價值觀評價統一起來。為此,可將學生的數學課成績分為兩部分:一是平時成績占30%,通過出勤、平時作業、上課發言、平時測驗等情況確定;二是期末考試占70%。在試卷命題定位上也應有所區別:B班試卷應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計算及實際應用的范圍內,包括基本題和提高題;而A班試卷除涵蓋B班試卷外還應有拓展題。這種考評方法一方面達到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門課程考核的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的目的,同時也克服了不同層次的班級之間成績考核不公平的現象。
總之,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規格、全方位的,社會上既需要"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將客觀規律的原理應用于實踐從而轉變為工程產品等物化形態,并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應用型人才。因此,作為高職教師絕不能妄自菲薄,應尊重自己的學生,要知道他們也是可塑之材,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善于發現,就會看到他們身上閃光之處。事實上,分層次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對高職教師來講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師只有加強學習,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探討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才能主動地適應學生,從而使教學方法更具人性化。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采用分層次教學, 通過分層次培養, 在鼓勵優秀學生迅速成長, 培養創新精神方面營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 也為普通學生的成長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 適度減輕了他們的學習壓力, 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