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摘 要: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本文針對常見的幾種地質災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準,十分復雜.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1. 滑坡
1.1 滑坡影響因素 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誗 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誗 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誗 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誗 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1.2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①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鉆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撐盲溝。
②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巖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巖土體不應削減。此法并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b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巖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2. 泥石流
2.1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豐富的固體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的控制。
①地形條件泥石流形成區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個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堆積區的地形較平坦開闊,利于碎屑物質的堆積。
②地質條件a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育,造成巖石破碎,巖石風化強烈,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條件。b地層巖性:地層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的物源。區內花崗巖表層風化強烈,上部第四系殘坡積層松散,遇水極易崩解,產生滑坡、崩塌,為區內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如大竹根泥石流。
③水文氣象條件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同時降水入滲軟化巖土體,引發巖土體的滑坡、崩塌。
2.2 泥石流防治措施 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近期目標是:嚴禁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堆亂倒等不良行為;遠期目標是:對從事地面和地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盡量減少植被破壞,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3. 巖溶地面塌陷
3.1 巖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
巖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覆蓋層和地下水活動是塌陷形成的必要條件。多種外界動力因素的作用,影響著土洞的產生、發育和塌坑的形成。
①必要條件
a 巖溶洞隙巖溶洞隙是巖溶塌陷賴以產生的基礎,它為塌陷產生提供了物質運移空間。質純灰巖巖組易被溶蝕,在淺層部位可形成連通性好的洞隙網絡系統。在不純灰巖和白云巖巖組的局部地段,由于構造影響和地下水逕流條件較好,巖體洞隙也很發育,亦可形成塌陷。
b 松散履蓋土層調查區的第四系土層具有一個特點:厚度小、松散、欠固結、孔隙度大、強度低、含砂量大、易崩解,因此其抗潛蝕、抗崩解、抗塌能力弱。
c 地下水活動地下水活動是形成巖溶地面塌陷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又十分活躍的因素,能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應:
A 改變土的容重,增加土層的有效重量,改變土的塑性狀態和力學強度。
B 水位下降可發生滲流潛蝕作用。
C 水位急降引起洞隙中負壓力產生吸蝕作用,帶走洞隙充填物,加速土洞垌壁土體的剝蝕和崩解,同時加強滲流潛蝕,作用在土洞頂板,成為附加致塌力。
②動力因素
a 降雨 其效應為使土層增重和降低土體強度。
b 抽汲地下水 其效應主要是產生滲流潛蝕,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頻繁波動,造成地下溶洞中的充填物被淘空,當地下水位下降時,對巖溶空腔上的土層產生反吸作用,誘發地面塌陷。
③荷載與振動 荷載與振動使地面變形,土洞頂板變形下陷誘發地面塌陷。
3.2 巖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巖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①控水措施
a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進入塌陷區,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減少滲漏;對漏水的河、庫、塘鋪底防漏或人工改道;嚴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實。
b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據水資源條件,規劃地下水開采層位、開采強度、開采時間,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強動態監測。危險地段對巖溶通道進行局部注漿或帷幕灌漿處理。
②工程加固措施
a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對較淺的塌坑、土洞。
b 跨越法:用于較深大的塌坑、土洞。
c 強夯法:用于消除土體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d 鉆孔充氣法:設置通風調壓裝置,破壞巖溶封閉條件,減小沖爆塌陷發生的機會。
e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較深的溶洞。
f 深基礎法:用于深度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樁基工程。
g 旋噴加固法:淺部用旋噴樁形成一“硬殼層”,(厚10~20m即可),其上再設筏板基礎。
③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a 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風險評價。
b 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試驗研究,找出臨界條件。
c 增強防災意識,建立防災體系。
3. 結束語
地質災害會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務必重視地質災害工作,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郭秀銳,楊居榮,毛顯強.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初探[J]. 中國環境科學,2002,22( 6) : 525 - 529.
[2]劉杰. 生態承載力研究方法述評[J]. 農業與技術,2008,28( 3) : 32 - 34.
[3] 楊順泉.突發性地質災害防災預警系統方案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2,13(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