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摘要:為掌握新入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給學校進行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提供參考,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今年繼續采用UPI(對我校3223名新生進行心理測量和分析。結果顯示:11級新生中心理可能存在障礙或不健康者占3.5%,反映出我院11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正常。學生主要癥狀集中在“情緒”、“交往”兩個方面。基于上述情況,結合大學新生心理特點,建議從開展系列心理主題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服務,營造有益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等多個方面來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11級新生;心理狀況分析;建議
1. 引言
現代教育提倡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本。高職教育亦如此。要使高職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學校必須關注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為了解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從而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對心理問題的預防、疏導和調試,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從05年起每年10月份都會對全院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
2. 普查方法
2.1 普查對象
此次普查對象為常州紡院11級新生3223名,其中男生1213人,女生2010人。
2.2 普查工具
本次普查采用大學生人格調查問卷UPI。UPI是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主要是在新生入學時為調查精神衛生狀況實態而使用,是了解學生的煩惱、迷惘、不滿、心理沖突等精神狀況的問卷,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同時起到心理衛生的宣傳作用。
3. 數據統計結果與分析
3.1 異常個體總體分布情況
2011級新生共3292名,參加本次測試的學生為3223名。UPI篩選結果表明:異常個體為113人。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約談后,發現:A類學生3人,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占總施測人數的0.09%;B類學生11人,占總施測人數的0.34%,可能存在某些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 C類學生99人,占總施測人數的3.079%。見下圖。
3.2 三類學生分布情況
由上表可知,本次心理普查,一類學生有279人,占總普查人數的8.75%,二類學生有136人,占總普查人數的4.22%。所謂一類學生,即指選擇25題(想輕生)、65題、66題(曾經覺得心理衛生方面有問題)、67題、68題(有問題要咨詢)中的任意一題或者得分超過25分的學生,這類學生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二類學生指的是UPI總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間者,第8,16,26題中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輔助題中只有一題作肯定選擇者,二類學生可能會存在某些問題。三類學生是指暫時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類學生是關注的重點,這類學生很容易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出現心理疾患。在我校學生心理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一般要求約請面談。
3.3 各項目選擇頻度
從各項目選擇頻度來看,學生主要心理癥狀集中在“人際”和“情緒”方面。在調查中屬于人際方面的癥狀比較突出,其中“認為人際關系很重要”選擇頻率最高,達95%,和人際相關的項目選擇頻率也都較高,如“在乎別人視線”為35%、“總注意周圍的人”為39%。與情緒癥狀有關的項目選擇頻率僅次于人際選擇頻率,其中“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為43%,“過于擔心將來的事情”為24% 。相對而言,屬于軀體方面的癥狀還不是很明顯。如:“身體忽冷忽熱”的選擇頻率只有4%,“口吃聲音發顫”為2%,“有過失去意識、抽筋”的選擇頻率為6%。這說明我院11級新生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多數學生的精神癥狀還未轉化為軀體癥狀,他們還未到特別嚴重的地步,需要相關老師及時對這部分學生給予指導或幫助,以免惡化。關鍵項目“想輕生”所占的比率為1%,在對這類學生進行約談之后發現選擇該項目的所有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想輕生,有些是進入我院之前曾經有過此類想法,但并沒有采取措施來實施自殺這一行為、也有少部分同學沒有理解清楚輕生的含義而誤選的。
4 建議與對策
4.1 建設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為學生提供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服務
教師隊伍方面:要形成有“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輔導老師、系部心理輔導老師、班主任、班級心理保健員”組建而成的一支強大的心理教育和服務隊伍。
社團建設方面:中心將繼續發展大學生心理協會,認真指導他們開展各項工作,使他們成為全院學生中心理健康的宣傳者和領頭人,并能為其他學生提供服務。對班級心理保健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通過提高他們的心理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使他們成為班內學生心理健康的幫助者和班級心理狀況的反饋者。
4.2 針對調查情況,結合大一新生心理特點,開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題教育
調查顯示,我院11級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往”和“情緒”兩個方面,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新生“情緒”問題一般都是由“適應不良”或者“交往不良”引起的,鑒于此,對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適應教育與交往輔導為主。結合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可以以團體活動的形式來開展相關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
4.3 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服務
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發展性輔導”的原則,它的主要目標是使健康的學生心理素質更完善,而不是“矯治”。因“馬加爵事件”,一些教育學者也認為,應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成一項必修的基礎課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重點不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重視大學生心理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
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應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始終貫徹“體驗,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座談、心理情景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電影、團體訓練等形式,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平時,根據大學生共有的心理問題,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活動或講座或各種心理培訓,多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另外,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普查、日常心理咨詢、開辦心理信箱,通過網上在線咨詢為那些心理上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咨詢和服務。
4.4 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氛圍和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校園環境。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校園環境將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校園文化環境。優美整潔的校園令人心情愉悅,濃厚的學術風氣,高雅的文化藝術活動都會在心理上熏陶感染學生。其中,宿舍的人際環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很大,大學生的許多問題都和宿舍人際沖突有關。因此,我們應重視和加強校園文明和宿舍文明建設,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環境。
第二,教師的情感作用。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感情、意志品質的發展,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少數教師對學生不尊重,對學習成績不好或行為表現差一些的學生經常采取諷刺、挖苦、孤立、歧視的態度,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還必須提高教師素質,培養老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教育水平,使他們工作更有方法、更有效果。在班級管理中提倡民主,注意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第三,“全員育人”的心理氛圍。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幾個心理輔導老師的努力是沒有用的,如果沒有“人人參與心理教育”的環境,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即使剛從心理老師那里得到幫助后有所緩解,也可能由于某種原因又復發。因此,全院師生都必須樹立“人人關注學生心理,人人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實到實處,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