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菁

STS-135飛行標志
美國東部時間2011年7月8日11:30(北京時間23:30),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STS-135任務,這是航天飛機第135次飛行,阿特蘭蒂斯號第33次飛行,航天飛機第37次用于“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和維護,也是航天飛機最后一次飛行。大約100萬人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觀看此次發射,這次任務標志著航天飛機時代的結束。
此次發射之前,航天中心天氣情況不佳,連續降雨后天空仍有云層,但美國航宇局技術人員仍然決定“可以發射”。在一團火焰中,阿特蘭蒂斯號騰空而起,僅比原定時間晚了2分多鐘。發射后約8分半鐘,阿特蘭蒂斯進入預定軌道。
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此次飛往“國際空間站”的任務為期12天,主要為“國際空間站”運送1年的給養和大量備件,以便在航天飛機退役后維持空間站一段時間的運行。這次任務還將自動補給燃料任務(RRM)帶上天,驗證和試驗太空自主加入燃料衛星所需的工具和技術。航天飛機返回時把一個在空間站發生故障的液氨泵帶回地球,地面工程師想弄清楚這個泵出現故障的原因,以便改進未來航天器的設計。
2011年7月9日阿特蘭蒂斯號發射的第二天,航天員利用其機械臂對軌道器的熱防護系統進行了檢查,收集有關機翼前緣和鼻尖增強型碳碳材料的視頻和電子數據,地面專家通過這些數據來判斷熱防護材料是否被破壞。
7月10日9∶06,阿特蘭蒂斯號飛到了空間站的下方,在這個位置上進行一個“后空翻”動作,這樣其下腹部熱防護材料暴露在空間站下,以便站內航天員能對其下腹部拍照。這個“后空翻”動作持續了8分鐘,接著航天飛機慢慢移到空間站前方100米左右,10∶07空間站捕獲住了航天飛機,兩者對接,實現了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的最后一次“親密接觸”。
身處“國際空間站”內的航天員羅恩·加蘭對阿特蘭蒂斯號4名機組人員說:“歡迎最后一次來到‘國際空間站’。”“來到這里真好,”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弗格森回答。在檢查是否漏氣之后,空間站與航天飛機之間的艙門在11∶47打開,STS-135乘員“飄入”空間站,與空間站內航天員擁抱。
1995年6月29日,阿特蘭蒂斯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實現美國航天飛機與空間站的首次“親密接觸”。16年后,同樣是阿特蘭蒂斯號,完成美國航天飛機與空間站第46次、也是最后一次對接。
此次飛行存在諸多特殊之處。
中途改變主意:根據最初計劃,執行航天飛機最后一次飛行任務的是奮進號航天飛機,阿特蘭蒂斯號只是作為救援航天飛機待命,以便奮進號在太空出現意外時進行營救。如果最終不需要營救,阿特蘭蒂斯號將直接被送往博物館。不過,美國航宇局2011年年初改變主意,決定增加一次航天飛機飛行,以便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足夠1年的給養。
無救援飛機:按美國航宇局慣例,一架航天飛機執行任務時,會有另一架備用以便救援。但由于阿特蘭蒂斯號此行是最后一架航天飛機的最后一飛,因此沒有救援機。如果發生意外,美國只能依賴俄羅斯“聯盟”載人飛船升空施以援手。

STS-135機組人員穿著發射服的合影(從左至右):航天科研專家雷克斯·沃爾海姆、飛行員道格拉斯·赫爾利、指令長克里斯托弗·弗格森、任務專家桑德拉·馬格納(女)

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靜靜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機組人數有講究:近年來,美國航天飛機每次升空都運送6名或7名航天員,以便在太空中執行盡可能多的任務,但此次僅有4名航天員隨阿特蘭蒂斯號升空,這是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其原因跟缺乏救援手段有關,由于俄羅斯“聯盟”飛船每次最多只能搭載3名航天員,其中1人必須是俄羅斯人,也就是說,如果需要救援,“聯盟”飛船最多每次只能救援2名阿特蘭蒂斯號航天員,因此美國航宇局確定4名航天員升空。
無太空行走任務:近年來,航天飛機機組航天員一般都安排太空行走任務,而此次阿特蘭蒂斯號機組是個例外,不過他們需要配合空間站航天員完成一次太空行走。

STS-135任務全體人員的全家福
2011年7月11日,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第二天,航天員們開始把送去的一年補給卸到空間站,并持續了數天。
由于阿特蘭蒂斯號這次太空之旅是美國航天飛機最后一次飛行,因此美國航宇局在阿特蘭蒂斯號上裝載了盡可能多地補給物資,以應對航天飛機退役后的“過渡期”。第4次來到空間站的“拉斐爾”多功能后勤艙中裝有4265千克備用零部件、裝備和其他物資,其中食品大約1215千克。在卸完補給之后,航天員再把空間站內大約2540千克垃圾裝入航天飛機后勤艙,帶回地球。
雖然此次STS-135任務中并未安排太空行走,但是機組航天員需要協助空間站航天員完成唯一一次太空行走。
2011年7月12日,“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羅恩·加蘭和邁克·福薩姆進行了持續時間為6小時31分鐘的太空行走。他們在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航天員操縱的機械臂配合下,卸下安放在空間站臨時存儲平臺上的故障液氨泵,將其轉移至阿特蘭蒂斯號的有效載荷艙里,以便運回地球。
這臺液氨泵大小相當于一個浴缸,質量約355千克,是空間站冷卻系統的重要組件。2010年7月底,這臺液氨泵發生故障,導致空間站一半冷卻系統失靈。地面科學家希望對其加以分析,找出故障原因,修復后作為備件使用。
這次太空行走中,兩名空間站航天員還從阿特蘭蒂斯號有效載荷艙中移出了名為“機器人燃料補給任務”的實驗裝置,將其安放在空間站“德克斯特”雙臂機器人的存儲平臺上。這一實驗裝置將在太空中對衛星進行修復和燃料補給。
2011年7月21日,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安全返航,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STS-135任務完成后,航天飛機將永久塵封在歷史中。不過,美國航宇局自豪地說,航天飛機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理念。至少,沒有航天飛機,就沒有人類最高的“公寓”國際空間站,就沒有人類最遠的“探頭”哈勃望遠鏡。正如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弗格森在這次航天飛機升空前所說的:“我們今天并非終結這一征程……我們不過在完成一個永不終結征程的一個篇章。”

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STS-135機組人員和駐站航天員在艙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