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8點15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同時將創新一號03星和試驗衛星四號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1次發射。
創新一號03星是一顆小型數據采集傳輸試驗衛星,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負責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氣象、電力及減災等領域各類監測站點的數據采集和傳輸任務。
試驗衛星四號是我國第4顆技術試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和環境探測。

2011年11月30日2點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十三號成功送入太空。
遙感衛星十三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承擔此次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2次飛行。

2011年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增選54名新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14所劉連元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飛行器設計專業院士。劉連元是我國戰略導彈技術專家,長期工作在航天型號科研生產一線,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和國防現代化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院士32名,其中兩院院士2名,院士總數在中央企業中排名第一。
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頒獎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主任設計師王巍榮獲“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成為繼張貴田、孟執中、賀祖明三位專家之后,集團公司第4位獲得該項榮譽的專家。
2011年11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上海向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各研制單位頒發了15項專利證書。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歷時10多年時間進行技術攻關,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我國航天史上最復雜的空間機電一體化產品——對接機構,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性世界一流的對接機構地面試驗系統,實現了高低溫、真空等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捕獲、緩沖和分離試驗,確保了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一次成功。
據了解,空間交會對接是指兩個航天器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軌道交會,而完成對接任務主要依靠執行結構,即對接機構。對接機構整個結構非常復雜,由捕獲緩沖、鏈接分離、控制和控溫等四個子系統組成。為提高對接機構的可靠性,研制人員在地面上開展了1101次對接試驗和647次分離試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北京航天時代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用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的光纖陀螺”在2011年11月8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專利頒獎大會上摘金,這是集團公司首次問鼎中國專利最高獎項。
“光纖陀螺組合體用于測量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相對軌道慣性坐標系的轉動角速度,也就是說,給‘天宮一號’裝上了一雙‘眼睛’,能精確地感知自身的微小動作,確保飛行姿態精確控制以及與神舟八號飛船實現精準對接”。相關專家如此解釋光纖陀螺在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上的應用。
據悉,本屆中國專利獎的參評項目多達697項,項目數量創歷史之最。
2011年11月26日,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掛牌成立,這是集團公司大力推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悉,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陜西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集團公司授權管理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經營性資產進行市場化運作投資、決策、經營、管理的主體,注冊資本5億元。公司的成立將有助于加快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資產證券化進程,促進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品牌化建設。公司將圍繞航天新材料發展方向,聚焦固體火箭技術應用、精細化工、復合材料、特種金屬材料及裝備、現代服務業等五個領域,推動重點產業的內外部資源整合,推動重大產業化項目建設,提升國際化發展能力,促進四院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的市場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2011年11月29日,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該公司將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從事地理信息產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
據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過存續分立方式,將所屬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分立為存續的中國衛通和持有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的航天四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維科技有限公司將合署辦公、統一管理,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
作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國家隊”和“排頭兵”,中國四維將主要從事衛星導航定位綜合信息服務、導航電子地圖及動態交通信息服務、航空攝影測量及數據處理、衛星影像等業務。

2011年11月9日,中國衛星通信大廈開工儀式在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隆重舉行。大廈的開工,標志著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建設全面啟動,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北京市的戰略合作取得了重要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衛星通信大廈位于知春路63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建設。該大廈將成為我國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運營和應用的研發產業基地。大廈總建筑面積為85600平方米,建筑高度為99.9米,地下4層,地上24層,預計于2014年竣工。
2011年11月23日,大連航天科研試驗保障中心及航天軟件產業園項目舉行奠基儀式,項目建設正式啟動。該項目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大連市的首次投資項目,建成之后將為航天型號發射任務提供技術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對未來航天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及推動大連軟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該項目是在大連市人民政府與集團公司戰略合作的框架下,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與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合作開展的綜合性建設項目。項目位于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2.0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39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8億元,預計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運營。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中國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糧食局、江蘇省糧食局簽署《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流通行業示范應用與推廣的框架合作協議》。
協議約定,國家糧食局將江蘇省作為全國糧食流通信息化建設試點、示范省,積極爭取國家信息化研發和示范項目,并交予江蘇省糧食局和中國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牽頭實施,共同推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糧食行業應用,促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11年11月22日,小衛星發展高端論壇在京召開,論壇旨在以小衛星產業化發展為主線,以現代航天技術為手段,搭建技術交流與成果共享平臺,持續推動現代小衛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據悉,本屆論壇的召開恰逢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我國現代小衛星發展15周年之際。10多年間,小衛星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航天裝備體系和民用業務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作為小衛星研發生產的主力軍、國家隊,已經取得了連續成功發射24顆小衛星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