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珺,吳華章,王書平,于 然,韓春雷,柯青林,劉 潔,范 越
(1.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2.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北京 100017;3.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2;4.中國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
凝血PT/INR值目前有兩種檢測方法,一種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實驗室檢測,需靜脈采血,操作時間較長,定價在15元~25元之間(不含采血費);另一種是快速檢測服務,指尖采血,操作簡便快捷,定價在60元~80元之間,目前只在少數大城市開展了該項服務。為判斷國際市場上凝血快速檢測新技術是否適合在我國推廣,有必要進行衛生經濟學評估。本研究通過文獻回顧和現場調研獲得數據。現場調研是2010年4月~6月在J市、G市等4家三甲醫院進行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技術人員及患者的調查。
凝血PT/INR快速檢測服務所使用的凝血PT/INR快速床旁診斷儀器體積小、便攜帶,操作簡便,不涉及實驗室檢驗所使用的大型設備及相關大量固定資產,采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核算,服務成本包括材料費、人工費、設備折舊和維修費、間接成本和管理費。
(1)材料費:包括設備運行過程中所消耗試劑、試紙以及低值易耗品等的費用,試紙和采血針的費用合計為試紙條的費用。本次調查中,2010年快速檢驗所用試紙的實際采購價格約合1000元/盒,次均41.64元。此外,采用的質控試劑費用比較高。依據以往文獻[1],2010年凝血PT/INR快速檢測的質控費用為次均0.47美元,折合人民幣3.2元。
(2)人工費:根據標準工資水平和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單次PT/INR人工費=護士每分鐘報酬×6.5分鐘。按照2009年度衛生財務年報的衛生人員平均工資計算護士報酬水平,其全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按照251個工作日、每天工作8小時。
(3)設備折舊和維修費:采用工作量法進行設備成本核算,單次PT/INR檢測的設備折舊和維修費用=(設備原價值+設備總維修費)/設備終身工作量。2010年凝血PT/INR快速檢驗設備的采購價為11200元,使用壽命為3萬次(免維修費),次均費用為0.37元。
(4)間接成本:主要包括培訓消耗的人力和試紙條損耗的費用。凝血PT/INR快速檢驗的培訓時間一般為30分鐘,一般平均培訓2次即可熟練使用。調查中醫院護士長反映培訓時因操作不熟練,平均會浪費 3條試紙。單次PT/INR檢測間接成本=(護士參加培訓時間×護士每分鐘報酬×參與培訓護士人數+浪費試紙條數×每條試紙價格×檢驗護士人數)/設備總工作量。其中,設備的總工作量=折舊年限/365天/8小時/60分鐘×2.5分鐘。假定接受培訓的使用者(主要是護士、護士長)為20人。
(5)管理費用:提取方法與實驗室檢驗成本核算方法相同,50元以下按照15%提取,50元以上按照10%的比例提取。
以上成本不包括盡管經過培訓仍會因為差錯造成的試紙條等損耗。
成本核算結果如表1所示,如果采購價為1000元/24條,則凝血PT/INR快速檢測服務成本則為57.49元/次。其中,試紙條的成本占72.48%,是最主要的成本構成部分,而設備折舊和維修成本只占0.64%,人工費也只占8.02%。
可見試紙采購價格為總成本敏感性因素,我們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對試紙價格對總成本的影響進行敏感性分析。如表1所示,如果試紙采購價按照250元為一檔上下調整,當采購價為 1500元/24條時,次均成本為77.95元,接近目前該服務項目的最高定價;當采購價為 250元/24條時,快速檢測服務項目的次均成本為21.44元,與實驗室檢測服務價格接近。

表1 不同試紙價格下凝血PT/INR快速檢驗成本核算情況表 (單位:元)
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回顧性研究認為:當 INR≤3.5時,凝血PT/INR快速與實驗室檢測的結果基本等效,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一致性;當INR>3.5時,凝血快速檢測的結果顯著偏大。由于房顫患者和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的 INR 值的最佳治療范圍分別為 2.0~3.5和 2.0~3.0,快速檢測一般不會影響凝血檢測對華法林使用的指導作用。
2.1.1 國外研究
例如,一項瑞典研究表明[2],凝血PT/INR快速與改良后的實驗室檢測進行INR值檢測的比對發現,兩者相關系數 r=0.94,測量值沒有明顯差異。新加坡的一項研究顯示[3],當INR測量值在3.5之內,兩者線性相關系數 r=0.9454(P<0.05)。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4]:當實驗室檢測 INR≤3.0時,凝血 PT/INR快速相對于實驗室檢測的偏差為 0.09(P=0.003),測量結果與實驗室檢測的一致性很好。
2.1.2 國內研究
國內少量臨床實驗研究顯示:凝血PT/INR快速檢測與ACL TOP、STA-R的測量結果相關性很高,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替代性。例如,2008 年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對瓣膜置換術和房顫患者在康復門診的166 例患者的研究發現[5],快速檢驗與 ACL TOP 的結果相關性與一致性良好(P<0.05)。四川華西醫院做了凝血PT/INR快速與STA-R的對比研究顯示[6],兩者的相關系數為r=0.946。在我們的現場調查中,負責快速檢驗的護士普遍認為,只要規范操作,凝血PT/INR快速檢測的結果的準確性與實驗室檢測基本相同。
與實驗室檢驗相比,快速檢測的儀器攜帶方便、顯示結果快。新加坡的研究顯示[3],實驗室檢測的平均時間為71 分鐘,而使用凝血PT/INR快速檢測平均只需20分鐘。加拿大研究顯示,實驗室檢測所需的門診時間是75分鐘,而凝血PT/INR快速 檢測只需要42分鐘[7]。
我國的實驗室檢測耗時長,調查表明(見表2),按照正常流程,到“結果審核和發送”能在網上看到檢測結果時,普通標本需要122分鐘,加急標本需要62分鐘。而凝血PT/INR快速檢測,如果護士操作熟練,門診檢測只需要2.5分鐘即可出檢測結果;如果是住院病人,加上護士站到病房來回4分鐘以內的時間,也只需要6.5分鐘,比實驗室檢測節約1小時左右。這1小時的延誤對于急癥患者可能就是致命的,因此快速檢驗在ICU和急診室更受歡迎。
由于中國城市普遍存在 “看病難”的現實,無論實驗室檢測還是快速檢測,病人實際檢測所耗費時間都比理想情況多得多。G市患者調查表明,不計交通時間, 實驗室檢測平均需要221分鐘,而凝血快速檢測需要61.5分鐘,因此,凝血快速檢驗能節約2.65小時(159.5分鐘)。如果醫院能改進流程,直接指尖取血,節約抽血等待的20分鐘,那么患者就能節省3個小時(見表3)。

表2 實驗室檢驗與快速檢測的時間分布表 (單位:分鐘)

表3 G市門診凝血PT/INR值的實驗室檢驗與快速檢驗的時間對比分析表
有研究者利用 Markov模型評估各種凝血檢測方式的效果發現[8],如果門診快速檢測代替常規實驗室檢測,每100例病人5年內可避免1.67例血栓和2.03例出血;如果是病人自行在家檢測,則能避免4.0例血栓和0.8例出血事件。中國的房顫患者在800萬以上,而且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房顫的危害將繼續增長[9]。假設 800萬患者中 30 %使用快速檢驗,未來每年就能在我國避免8015.6例嚴重栓塞和9744例出血事件;如果采用的是病人自我檢測模式,則每年能夠避免27312例嚴重栓塞和13680例出血事件。
快速檢測儀器采用指間采血方式,能有效降低被檢測者的痛苦,也是能在家庭應用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亞的研究結果顯示[10]凝血 PT/INR快速檢測適合家庭使用。護士用凝血PT/INR快速到患者家中取樣與實驗室檢測的測量值的線性系數為 r=0.9514,并且隨著 INR測量值的升高,沒有發現明顯的系統誤差。
凝血 PT/INP快速檢測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相對于實驗室檢測而言的,包含患者和醫院兩方面效益。
合理使用快速檢測服務能夠避免出血和栓塞事件,從而減少醫藥費用和健康損失,但仍需另行研究。與實驗室檢驗比較,快速檢驗直接吸引患者的是節約時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3.1.1 患者節省時間帶來的經濟效益評估
如表4所示,G市調研表明,無論是門診還是病人自測,快速檢測給患者節約時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
(1)門診病人:目前凝血PT/INR快速檢測能為患者平均節省159.5分鐘的時間。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各地區職工平均工資計算時間的價值,并考慮到中老年房顫患者就醫一般至少有一個人陪護就醫,所節省的時間其實是雙倍的。經估算,每次G市凝血PT/INR快速檢測比實驗室檢測節省時間所帶來的效益為87.7元。如果與G市的情況相同,快速檢驗將為J市患者帶來149.2元的經濟效益;對于全國患者而言,平均能帶來77.4元的經濟效益。
(2)病人自測:G市醫院實驗室檢測 PT/INR值通常需要 461分鐘時間,而快速檢測凝血在家中只需要2.5分鐘即可出結果,合計節省了458.5分鐘(即 7.64小時)。因此,即使不計交通費,病人自測節省時間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達252元。類推到J市和全國,次均在家中自測能帶來428.6元和222.4元的經濟效益。
3.1.2 患者單次檢測的成本-效益分析
患者使用凝血快速檢測代替實驗室檢測時,會增加一定的成本:J市患者的直接成本從28.41元增加為60元,實際成本增加了31.59元;對于G市患者,直接成本從29.61元(25 +4.61)增加到80元,實際成本增加了51.39元。但是,扣除這部分成本之后,節省時間而帶來的經濟效益仍然是可觀的:對于門診快速檢測來說,G市和J市的次均能帶來36.31元和117.61元的凈收益;對于自測患者,G市和J市次均檢測分別帶來200.61元和397.01元的經濟收益。

表4 患者使用快速凝血檢測所節約時間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單位:元)
3.2.1 當前的經濟效益分析
對醫院而言,使用凝血PT/INR快速檢測能否補償運行成本和帶來經濟收益,這主要取決于服務項目的定價水平和成本水平,尤其是試紙條的成本水平。在當前試紙條1000元/盒的價格水平下,定價為80元的G市醫院能獲得次均22.51元的收益,這就可以補償其成本并獲得合理的利潤。而定價60元的J市只有2.51元的收益(利潤),如果考慮使用過程中常有的損耗,目前的定價水平下J市醫療機構實際上難以補償其成本,即凈收益很可能為負值。這就解釋了為什么J市醫療機構該項新服務的推廣不太理想,而G市的推廣較為順利。
2010年J市次均凝血PT/INR實驗室檢測的次均收益為9.27元~12.12元,實際收益要明顯大于快速檢測;此外,檢查凝血三項、五項的比較多,一般單項PT/INR的實驗室檢驗比較少,凝血實驗室檢查的實際收益要比快速檢驗大得多,因而醫療機構推廣快速檢測服務的收益不大、動力不足。
3.2.2 試紙條價格的敏感性分析
不同試紙條價格和不同地區定價水平下,醫療機構所能獲得的收益水平是不同的,如表5所示:
(1)在定價60元的地區,試紙條定價低于750元時,醫療機構的成本為45.47元,次均收益為14.53元以上,成本-收益率為32%以上,該服務項目對醫院有較強的吸引力。
(2)在定價80元的地區,當試紙條價格為1250元時,醫療機構的成本為66.43元,能獲得13.57元的收益,收益率為 20%,該服務項目對醫療機構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當試紙條定價為 1500元以上時,醫院收益在2.05元以下,實際凈收益可能為負,該服務項目就不再有經濟吸引力。
(3)當試紙條定價為250元時候,次均服務成本為21.44,在實驗室檢測25元定價范圍之內。這時候意味著即使在與實驗室檢驗同等定價的條件下,兩者也有相互競爭的可能。當然,這個價格可能是供應商不會給出的價格。

表5 不同價格條件下醫院快速凝血檢測服務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表(單位:元)
基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以下四點結論:(1)2010年我國凝血 PT/INR快速檢驗服務的次均成本為 57.49元,其中,試紙條的成本占72.48%。(2)文獻研究認為,正常范圍內,凝血PT/INR的快速檢驗與實驗室檢測的結果一致性良好,而且能給患者節約大量時間,能降低栓塞和出血的患病風險以及患者接受檢測的痛苦。(3)對于患者而言,節省時間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可觀的,G市和J市的門診病人因此獲得36.31元和117.61元的凈收益,家庭檢測病人活的200.61元和397.01元的凈收益。(4)對醫院而言,凝血快速檢測服務項目能否補償成本和帶來經濟收益,這主要取決于服務項目的定價和成本高低,尤其是試紙條的成本。目前,試紙條價格為1000元/盒,若定價為80元可以補償成本并獲得合理收益,而60元則凈收益可能為負值。敏感性分析表明,試紙條價格為750元時定價60元也可以補償成本并獲得合理收益,而試紙條價格為1500元時即使定價80元也沒有收益。
此外,隨著新的醫藥集中采購政策陸續實施,供應商依據各地服務項目定價情況實行差別定價的策略將難以實施,如果維持當前的較高價格,將丟失低價格市場,只保持目前局部市場;只有適當降低試紙條的價格,才能打開新市場。隨著患者時間價值的提高,快速檢測技術的潛在市場規模會越來越大,而供應商也將適當降低價格以擴大銷量,屆時將會有更多患者受益。
[1]Denise Bockwoldt. Antithrombosis Manage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mproving Safety[J].Geriatr Nurs, 2010,(31):28-36.
[2]John R.Petersen,Hans M.Vonmarensdorf,Heidi L.Weiss,M.Tarek Elghetany.Use of error grid analysis to evaluate acceptability of a point of care prothrombin time meter[J].Clinica Chimica Acta,2010 ,(411):131-134.
[3]Ming Chai Kong,Teong Guan Lim,Heng Joo Ng,Yiong Huak Chan,Lai Heng Lee.Feasibility,cost-effectiveness and patients’acceptance of point-of-care INR testing in a hospital-based anticoagulation clicic[J].Ann Hematol,2008,(87):905-910.
[4]Mattias Wieloch,Andreas Hillarp,Karin Strandberg,Camilla Nilsson,Peter J.Svensson.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a Point-of-care device(CoaguChek XS)to Owren-type prothrombin time assay for monitoring of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with warfarin[J].Thrombosis Research,2009,(124):344-348.
[5]楊 軍,劉海燕,張真路,等. CoaguChek XS國標標準化比值檢測儀的臨床應用[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9,(15):5.
[6]王 蔚.心臟機械瓣膜盆換術后抗凝治療-自我監測的方法學研究及臨床應用[D].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6:1.
[7]Karen Woods,James D.Douketis,Terri Schnurr,Krystyna Kinnon,Peter Powers,Mark A.Crowther.Patient preferences for capillary vs.venous INR determination in an anticoagulation clini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rombosis Research,2004,(114):161-165.
[8]Jennifer Elston Lafata,Susan A,Martin.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on chronic warfarin therapy[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2000,(15):31-37.
[9]Hankey GJ.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troke prevention[J].Med J Aust,2001,174(5): 234-239.
[10]Magdalena Sobieraj-Teague,Dolly Daniel,Barbara Farrelly,Douglas Coghlan,Alexander Gallus.Accuracy and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CoaguChek S and XS Point of Care devices when starting warfarin in a hospital outreach setting[J].Thrombosis Research,2009,(123):9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