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苑二剛
能夠走進一所國際知名大學,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可最近有兩位中國農民的經歷卻讓人大吃一驚。2010年11月底,他們不但造訪了哈佛大學,還站在了哈佛大學舉辦的農業與食品論壇上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科技致富的經歷,讓外國專家聽了都贊不絕口。
這兩位農民就是陜西農民致富帶頭人惠國海和曹謝虎。去哈佛做演講,贏來贊譽無數,兩位農民卻把一大半功勞記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身上。
現年57歲的陜西農民惠國海是陜西省清澗縣雙廟河鄉人,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紅棗是當地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要食物,但在使用傳統“望天收”作務方式的時候,紅棗的生產效益一直不高。
“紅棗成熟后用竹竿噼噼啪啪打下來,一棵樹能收一麻袋,好的一斤賣五六角錢,差的一斤只有兩三角”,惠國海回憶說。
惠國海一家8口人在很長時期都是靠十幾畝棗樹生活,即便風調雨順,辛勤勞作一年的收入也就1萬多元。遇上倒春寒,棗樹坐果率不高;或者趕上秋雨連綿的年份,大片的紅棗還沒收獲就爛在林子里,全年的收入往往只有兩三千元。惠國海上要贍養老人,下要供孩子讀書,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為改變家境貧困的現狀,惠國海曾經多方尋求致富的路子,但都沒有成功。最終,他還是把目光落在了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紅棗上。
2000年,在清澗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惠國海獲得林業專項貸款8萬元,加上東挪西借籌到的10萬元,他在李家塔鎮高柳樹村承包了50畝地,建起矮化密植紅棗基地,在雙廟河鄉賀家畔村建起沙地棗園40畝,成為清澗縣大戶承包辦基地的先行者。
此后的幾年里,惠國海滿懷希望跑遍全國各地產棗區,從河北、新疆等地先后引進20多個品種,嫁接到自己的棗樹上。為了提高種植水平,惠國海特意訂閱了《西北園藝》等多種專業報刊,從中搜集學習有用的技術。為了提高棗樹的坐果率,他不惜代價專門從外省買來不同品種的藥液進行噴施,一心希望自家的棗樹快結果,多長棗。
幾年下來,惠國海的棗樹長了3米多高,但結果少、產量低、品質差。到2005年一算賬,6年投入18.5萬元,總收入才7.5萬元,虧損11萬元,還不算一家人幾年來投入的勞動,他陷入傾家蕩產的困境。
“親戚朋友都開始埋怨我,勸我不要再做無用功,家里人更是橫眉冷對,但是我不想放棄,不想半途而廢。”倔強的惠國海咬著牙堅持,沿著他認準的路子繼續探索。
總結幾年來的種棗經歷,意識到要提高紅棗產量,選育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是關鍵,于是下定決心要在紅棗科學種植上做文章。
2007年,惠國海專程請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到自家棗園指導。專家們實地考證后發現,制約他家紅棗產量的原因是樹體結構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學,追施化肥過多,缺乏有機肥,病蟲害發生嚴重。針對這些問題,惠國海一一改進:對棗林實施間伐,保持2米的行距、3米的株距,樹高不超過2.5米;定時修剪定型、測土配方施肥;改大水漫灌為埋管滴灌。
科學的護理很快便顯出成效。一年下來,他的棗園所產紅棗個大肉厚,單果普遍超過30克,部分甚至達到80克,產量提高了幾倍,一上市就一搶而空。當年高柳樹村的50畝棗園收入達20萬元,畝收入4000元,是前3年總收入的兩倍多。
2008年,針對紅棗成熟期陰雨裂果問題,他又向專家“取經”,搭建了簡單的防雨棚。雖然紅棗成熟時陰雨不斷,但他家棗園裂果很少,全年收入30萬元,平均每畝收入6000元。2010年,他對棗園的防雨棚又進行了改造,搭建了固定防雨設施,安裝了紅棗智能烘房,減少了裂果損失,提高了效益,棗園收入超過50萬元。
農業的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清澗縣惠國海的遭遇并不是個例。在600公里之外的陜西省白水縣,那位和他一起登上美國哈佛大學講臺的農民曹謝虎也遇到過同樣的難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老師在田間指導農民科學種植。
曹謝虎過去靠種地,每年只有一到兩千元的收入,因為黃土高原并不適宜種植谷物。1995年,他承包了6畝地,開始種植蘋果,然而辛辛苦苦忙活了好幾年,蘋果的產量卻怎么也上不去。每年的年收入也沒有超過兩萬元。屋漏偏逢連夜雨,2003 年的一場冰雹,讓他的果園受災嚴重,6 畝地一共賣了3、4 千元。“人把苦下扎了,樹把人虧扎了。”回想起全家人沒日沒夜地守在這果園里還虧了錢,曹謝虎恨得直咬牙,真想把這455棵果樹一棵棵連根拔起。
正在曹謝虎進退兩難的時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白水縣建立了蘋果試驗站,專門指導蘋果生產,推廣蘋果生產新技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還記得,他們當年來到曹謝虎的果園提出的第一個意見就讓曹謝虎一家接受不了。
“他這果樹太密,互相爭肥爭水,導致肥水都不足,個個都吃不飽,最好的辦法就是砍掉一半。”專家的建議讓曹謝虎嚇了一跳。
思來想去,曹謝虎還是覺得專家的話不會錯,決定照做,但妻子堅決反對。
無奈之下,曹謝虎只好先拿一畝果園來做實驗。這一試,讓他震驚了:砍了的和沒砍的截然不同,這一畝蘋果的個頭、著色、質量都好,賣價也高,收入比其他5畝的總收入還多!
這下子,妻子心悅誠服了,曹謝虎很驚訝科學的力量。
從這以后,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加大投資,缺什么,補什么,把營養平衡學運用到果樹種植中。
依靠科學管理,曹謝虎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2006 年,盡管這一年冰雹災害嚴重,但由于未雨綢繆,曹謝虎的果園純收入 4.4 萬元,畝純收入 7300 元;2007 年達到了每畝 8300 元; 2008 年純收入 6 萬元,畝均收入突破1萬元;2009年總收入突破10萬元;2010年總收入12萬元,純收入突破10萬元。
曹謝虎和惠國海,這次哈佛之行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更多的是觀念沖擊。
“人家國家里,當農民最低也得是本科生,我的兒子也跟著種棗,卻沒有上過幾年學,所以下一代必須好好學習,勞動必須要有知識。我看到過一個農民,看上去很不起眼,但人家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公司,只生產糧食,全部是自動化生產,人工很少,勞動強度低,科技含量高。”說起這些,惠國海的語速不自主地快了起來,顯得有點激動。
通過參加美國農業與食品論壇活動,惠國海見識了世界各國的農業科技,與其他國家比較他感到家鄉的紅棗建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同時,也讓惠國海打開了思路,有了更大的目標。
惠國海表示他將繼續在紅棗的科技投入和產品營銷上下功夫,發揮好基地建設示范帶頭作用,帶領家鄉棗農一起致富。
同行的曹謝虎也表示要讓更多的農民來分享科技致富的經驗與收獲。近年來,曹謝虎先后榮獲“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十大蘋果生產能手”、“明星果農”、“務果狀元”等稱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在他的輻射帶動下,當地果農的務果積極性高漲。2008 年,曹謝虎注冊成立“白水縣仙果蘋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輻射4鄉鎮24個村,建立分社15個,社員由原來8戶發展到現在1000戶,果園面積達8000畝,社員收入連年穩步提高。協會被白水縣蘋果局評為“優秀果業協會”。
“我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曹謝虎樸實的語言中卻透露出一種堅定。
發生在惠國海和曹謝虎身上的變化,體現了科技的力量。科教興農戰略,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嘗到了農業科技增收的甜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幫扶農民致富、科技幫扶農村的成功模式無疑值得借鑒,而不論是曹謝虎還是惠國海,兩人一路走來,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科技改變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