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俊霞

9月初,這樣一則新聞引爆了各大媒體的版面: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后,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救助。一個半小時后李大爺被剛剛趕到的家人送往醫院救治,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見死不救?冷漠?社會道德的衰敗?在鋪天蓋地的譴責聲里,眾多網友和評論員也冷靜分析了此事件的成因。“彭宇案”、“許云鶴”案塵埃未定,8月26日江蘇南通風波再起,長途車司機殷紅彬、乘務員郁維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傷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稱司機為“肇事者”,直至司機提供了當時車載監控探頭拍攝的現場畫面,助人真相才大白天下。一時間關于“如何做好事”、“好人難當”的議論甚囂塵上,新華網發表評論《愛心,傷不起!我們為何見義“不敢為”》,燕趙都市報質問《如何攙起“摔倒的道德”》,法制晚報稱《“見死不救”,別摔了我們的良知》……
本刊記者就此事采訪了一位在央視多年從事道德類節目制作的記者。該記者表示,實際上中華民族本身具有“見義勇為”的優良品格,這在每年的道德模范人物評選中可窺一斑。“為‘義’丟了性命的百姓英雄不在少數,而目前的窘境是,突發事故現場,圍觀者顧慮比較多。因為被救者往往是命懸一線或遇到了某種危險,一旦實施救援,就有可能承擔救援失敗的風險,甚至是惡意訛詐,之后無止境的訴訟、取證,都會給救人者本人及家庭帶來諸多麻煩。”
同時該記者還表示,“我們應該鼓勵救人者,但不應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要求普通百姓。與其說‘救與不救’是道德問題,在目前的環境下倒不如說是方法問題。”
該記者認為,如果身邊發生突發事故,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確定傷者危急情況,屬于摔傷、窒息、還是卡死,并撥打120急救電話,之后再進行施救;對于情況不危重的,應先向傷者詢問情況,并取得傷者本人的救助許可。
其次,在市區范圍內遇到突發情況,應觀察周圍是否有監控設備,如交通攝像頭等,這將為自身免責提供很好的證據保障。如果沒有監控設備,可以采取手機拍照、請路人見證等措施。“彭宇案”與“許云鶴案”的尷尬之處都是“現場無法還原”,即沒有現場相關的影像資料。
再次,遇到危重傷情者,需要正確的急救措施,如果本人沒有急救常識,可以向周圍人求助,并表明自己可以幫助救援并證明其行為的性質。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行為具有帶動作用,沒有第一個人表態,所有的人都可能保持沉默;一旦有第一個人站出來,很可能就會有響應者。
最后,遇到受助者要求索賠等情況,應立即報警,要求民警協助解決,一是因為民警具有鑒別“碰瓷”的專業能力,二是能為救助現場盡可能多地保留證據、證人,以避免類似“許云鶴案”事發一年之后引發訴訟,遭遇 “現場無法還原”的尷尬。
以武漢市李大爺事件為例,當時事發在鬧市區,圍觀者眾多,“免責取證”比較容易。如果當時有人給他翻個身,李大爺可能就不會因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該記者還補充到,這些措施都是在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的情況采取的權宜之計,更長久的辦法應該是相關職能部門增強對助人者的法律保障,能免去救人的“后顧之憂”,才能有更多好人挺身而出。此外,受助者也應提高自身修養和覺悟,別讓好人都成了“東郭先生”,應抱感恩之心,竭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當我們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才能“死里逃生”。
除了救人者應該掌握的技巧,許多專家也對國家部門提出了諸多建議。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雷洪教授舉例說:在做好事者或見義勇為者受到委屈時,公權機關應主動介入調查,由他們承擔舉證責任,這樣才能卸掉市民見義勇為時的思想包袱,促進正義的社會風氣形成。一樁樁翻版的“彭宇案”,危及的不僅僅是社會個體,更有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那么,修復破碎的道德,就需要公共部門出手相助,為維持正常道德水平承擔成本。
網絡上可以搜索到這樣一個實例。2004年,美國加州一位叫亞歷山德拉的女子發生車禍。麗莎把卡在車里的她拉拽出來。亞歷山德拉車禍后癱瘓。2008年亞歷山德拉把麗莎告上法庭,稱麗莎拉她出車時用力過度,所以要為她的癱瘓負責。而加州議會通過的“好心人免責條例”規定:沒有法定義務也沒有約定義務,出于道德要求無償對他人進行幫助的人,即使在進行緊急醫療搶救中出現失誤,也享有法律責任上的赦免。亞歷山德拉最終只能撤銷對麗莎的控告。
深圳晚報發表評論說:這就是法律的善意。道德有了法律的保護,善心才能“有恃無恐”。
救人者掌握免責技巧、受助者報以感恩之心、政府部門提供法律保障,如此下來,就剩下怎么把人救活了。
記者在諸多城市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市民的急救常識普及率低得驚人,僅為1%左右。在2007年“世界急救日”前,廣醫某醫院的彭大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在急診值班已經十幾年了,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例患者親屬或者朋友能夠進行簡單的心臟復蘇處理的。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上已經普及“第一生命鏈”的救護理念。其中的關鍵是“黃金4分鐘”,即發生意外后,第一目擊者只有搶“黃金4分鐘”,立刻對傷者施以心肺復蘇術,醫生到達時才有機會。
醫學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驟停,腦細胞在常溫下對缺氧的耐受極限通常為4分鐘;4-6分鐘,腦部損傷不可逆轉;超過8分鐘,搶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過15分鐘基本上就“沒救”了。所以,醫學界就把這個時間稱為救命的“黃金4分鐘”。
如果有人在身邊昏厥或猝死,在4分鐘內,我們能做什么呢?
要保證病人氣道通暢。將病人平臥在平坦的地方,讓病人仰頭,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軸呈直線,防止舌頭阻塞氣道口引起窒息。如果病人先前發生過嘔吐,要把嘔吐物清除,確保氣道通暢。
判斷患者心臟是否停跳。翻開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觸摸頸動脈,有沒有脈搏跳動;呼喚患者,有無反應;觀察胸廓,是否有起伏運動。
一旦確定心臟停跳,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對于猝死的病人,應立即對病人的心前區拳擊。拳擊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頭部位。拳擊的次數一般為2~3次,拳擊要有力,而后立即進行心臟按壓。
按壓時用力要均勻,雙乳連線中間點即為按壓區;右手掌根部緊貼食指上方,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手指交叉,上下起伏垂直按壓。按壓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環。
等救護車趕到,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保住了。他如果是個孩子,以后可以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如果是老人,可以回味人生、安享晚年。或許我們真的會因此惹上一身麻煩,但和生命的尊嚴相比,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