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萌
“我已經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把獲得的貸款借給典當行,僅利差就相當可觀。”上海市民文女士近來開辟了新的投資方向——民間借貸。她把已還清貸款的房子抵押給銀行,以做生意需要周轉資金為由,拿到60萬元貸款。然后,將這筆錢交給朋友的典當行,投入民間借貸的洪流之中。
由于房子市場價值較高,文女士從銀行套出60萬元貸款不難,一年期貸款利率僅8%,略高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在拿到貸款后,文女士將錢投進典當行,典當行大方地開出了一年24%的利率。“一轉手,一年就能坐享16%的利差,60萬元資金一年就能凈賺近10萬元。”文女士表示,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把從銀行獲得的貸款轉投到民間借貸中去,輕輕松松就可獲得巨大利差。
業內人士表示,高息民間借貸正呈現在全國蔓延的趨勢。在信貸緊縮、樓市調控背景下,民間資金缺乏投資渠道,同時,中小制造類企業、房地產、礦業等行業資金需求量大,民間借貸空間迅速擴大。目前僅浙江民間資本就高達萬億元,通過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和個人之間放貸,成為民間借貸流通的主要途徑。月息回報普遍在2分以上,最高的甚至達5分,即年利率60%。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的借貸。民間借貸是除了金融機構貸款以外的發生在公民之間、公民與其他企業及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
但是,企業之間借貸(企業間融資)因違反有關金融法規屬于無效借貸行為,不屬于民間借貸的范疇。
合法的民間借貸受法律保護。所謂合法的民間借貸是指公民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公民個人與企業及其他組織之間,出于自愿原則的借貸;出借的資金必須屬于出借人所有或者擁有支配權的自有資金;禁止吸收他人資金轉手放貸;利息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上限(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超過部分無效;目的必須合法,不得為他人從事非法活動提供借貸;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借貸行為無效。
首先,要簽訂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是民間借貸的出借人“同意”出借、借款人“愿意”借款的“合意”。理論上只有具備“借款合同+收款憑證(包括銀行轉帳憑證)”這兩個要素才能充分證明借款的“合意”和已經“提供”了借款。
當然,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做法是在借款合同或者借條、欠條、收條上寫明借款人已經收到了借款;否則只有借款合同只能證明雙方達成了借款“合意”而不能證明您將款項交付給了借款人,借款合同(借條)還尚未生效。
借條一般書寫格式:
借 條
茲×××(借款人)向×××(出借人)借到人民幣××元整(大寫:××××××××)。雙方約定按照年(月)利息×%計算利息。還款期限×年×月×日前。
此據
借款人(簽字):×××
身份證號碼:××××××××
住址:×××××××××××
日期:××年××月××日
保證人(簽字):×××
身份證號碼:××××××××
住址:×××××××××××
日期:××年××月××日
需要提醒的是,出借人務必當面親眼看借款人親筆簽名;借條內容書寫人最好是借款人本人。借款金額務必要有大寫金額,以免發生糾紛。此外,一張“欠條”“借條”“收據”上不應當在字里行間留有“空隙”,以免被他人填寫上其他不利的文字。借條應當寫明“借到”多少錢,不宜寫“借”多少錢。“借到”表示借款人已經收到了借款。出借人也可以要求借款人和保證人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存檔。
其次,民間借貸要選擇信譽良好且還款來源有保證的借款人,比如辦廠(產品銷路好)、經商(生意興隆)、以及一時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的借款人;對于借錢用于經營高風險項目的人必須謹慎借貸,只有對其所經營項目進行認真分析認為有較大的盈利可能性時才能放貸;在我們國家非金融企業是不能以借貸名義向職工或向社會非法集資、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的。這種企業民間非法融資行為往往借貸資金龐大,表面上看起來很安全,其實風險非常大,一定不能參與;切勿借貸給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或從事違法行為的人,因為這種借貸不受法律保護,而且還有可能因此涉嫌刑事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最后,出借人還可以通過擔保工具如保證、抵押、質押等手段來保證您的還款安全。
民間借貸不安全因素非常多,因此民間借貸首先要考慮的還是資金安全而不是利息高低。現實生活中,“高利貸”往往是最危險的,因為借款人基本上沒有考慮還款或者根本沒有還款能力。再者,不要輕易將錢借給不熟悉的人,不少陌生人借了錢后一走了之,找不到借款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對于定期還款的民間借貸,訴訟時效為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2年,逾期則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權利。
對于不定期還款的民間借貸,也就是沒有寫明還款日期的民間借貸,不受訴訟時效規定的限制,但是受最長20年保護期的限制。如果借款人明確表示拒絕還款的(當然由借款人舉證證明其已經明確表示不予還款),則從借款人明確表示拒絕還款之日起適用2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民間借貸,客觀上一直存在,但也頗受爭議。專家警告,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房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高利貸會使許多企業不堪重負,最終被壓垮,而民間放貸者可能血本無歸。
鏈接
民間借貸糾紛相關案例
案例1:2008年1月3日,甲向乙借款4萬元,借期6個月,約定年利息為35%。2008年7月3日借款到期后,乙要求甲償還借款本金4萬元和利息7000元,甲以雙方之間系“高利貸”違法為由拒絕還款。
乙訴至法院,法院判決甲應當償還乙本金4萬元;同時,按照央行半年期同期貸款基準年利率6.57%,四倍就是26.28%,在年利率26.28%范圍內的利息受法律保護,判決甲應當支付乙利息5256元整,對于超出四倍基準利率的利息部分(即1744元)屬于“高利貸”而不予保護。
律師提示:目前法律認定“高利貸”的下限是央行基準貸款利率的四倍。因此,所謂“高利貸”是指超過央行基準貸款利率四倍的那部分利息。“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并非指本金和利息全部不受保護,而是指超過央行基準利率四倍的部分利息不受保護;本金和沒有超過四倍的利息是受法律保護的。
案例2:2008年3月5日,甲企業向乙企業借款50萬元作為周轉資金使用,雙方約定月息2%,借期為6個月。2008年9月5日到期后甲企業一直未償還該借款,乙企業將甲企業告上法庭,要求甲企業償還本金和利息。
法院審理后認為企業之間禁止借貸,甲企業和乙企業之間的借貸行為無效,應當按照聯營合同糾紛有關規定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企業法人、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聯營的風險責任,不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的,是明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應當確認合同無效。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利息應予收繳,對另一方則應處以相當于銀行利息的罰款。遂判決甲企業返還乙企業借款本金50萬元,對乙企業6萬元利息予以收繳,對甲企業處以相當于銀行利息的罰款。
律師提示:企業之間禁止借貸,其借貸行為無效,法院應當按照聯營合同糾紛有關規定判決。
案例3:2008年2月,張某向王某提出借款3萬元,雙方簽訂了一份借款協議,借款協議只是寫明王某同意借給張某3萬元錢。借款協議簽訂后,王某就當場將3萬元現金交給張某,張某沒有開收據給王某。后雙方發生糾紛,張某只承認雙方簽訂了借款協議,但最終王某并沒有把2萬元借款交給他,主張雙方之間的借款協議尚未生效。王某無奈,后終于找到其他證人,證明親眼見過王某將3萬元交款交給了張某,才澄清了事實。
律師提示:不論采取何種民間借貸形式,都必須將借貸雙方的借款“合意”和借款人已經收到借款事實這兩個方面要素用書面形式體現出來,以免發生糾紛。
(本刊記者陳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