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多年前的白居易一定不會想到,他所鐘愛的西湖會在千年后征服世界。
法國巴黎當地時間6月24日17時55分,第三十五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果沒有白居易、蘇東坡,西湖充其量只是千萬個湖泊中的一個,而不會成為一處文化景觀。9世紀修建的白堤、11世紀修建的蘇堤,經過多次的重修,雖早已不是過去的模樣,但堤岸上紅綠相間的桃樹與柳樹卻依然繼續著自宋朝傳承至今的美景。
所謂文化景觀,就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于西湖作為一個文化景觀的真實性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存續千年的西湖仍然清晰地傳達著“文化名湖”的理念,因為仍然能夠在景觀中清晰辨認宋朝時期創建的所有核心要素。以南宋末年形成的“西湖十景”為例,它是中國“詩情畫意”景觀審美情趣的產物,“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并不僅僅展現了景觀四季和四時呈現的視覺美感,也展現了景觀的音效與動態,輕微的風聲、鳥鳴鐘響,以及轉瞬即逝的變化。雖然時過境遷,但西湖十景的意境依然可供欣賞。

可以說,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世界遺產中以“文化名湖”為主要價值特征的湖泊遺產空白,是對世界遺產類型的重要補充,對傳達東方文化審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文化景觀的一個杰出典范,時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依然能夠激發人們“寄情山水”的情懷。專家認為,西湖的突出性在于它對中國古典景觀文學與繪畫理念的詮釋方式,它通過堤、島以及巧妙放置的寶塔、亭橋而獲得的自然景觀提升,達到了將湖變為一座巨大“公園”的目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對東亞的景觀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圖/新華社
如果從產業發展角度去解讀西湖的申遺成功,文化學者裴鈺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在他看來,西湖申遺成功之后,對浙江、對長三角區域意味著什么,需要重新定位和梳理。要跳出杭州看西湖,跳出浙江看西湖。
西湖成功申遺,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城市升級。世界遺產西湖是撬點,是杭州成為國際級旅游目的地的起點。西湖美景雖然國人盡皆知曉,但國際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成功進入世遺后,將提高在歐美等海外地區的知名度。借助西湖等世界遺產,長三角區域可以打造全球性的旅游發展都市群。可以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城市轉型升級。這種優勢,是環渤海經濟圈等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
當然,申遺成功必然帶來客流的增長和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明確表示,申遺不是目的,保護西湖、造福后代才是目的。“我們要借助西湖申遺成功的東風,更有效地保護好西湖。西湖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已經存活了2000年。西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保護西湖的歷史。保護西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他說,杭州將繼續秉承“保護第一、應保盡保”的理念,兌現六大承諾:“還湖于民”目標不改變,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土地不出讓,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占。

(本欄目責編:金川)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