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友,丁一岷,馮 華
(嘉興電力局,浙江 嘉興 314033)
長期以來,電網生產工作按照職責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電網調度、運行、檢修等業務分類,這種分工方式在電網業務專業化發展、保障電網安全生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生產作業效率較低,已有人力資源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在目前電網龐大復雜、電網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國家電網公司在構建“大運行、大檢修”體系中提出在電網變電生產作業中實施“運行維護一體化”(簡稱運維一體化),通過優化作業流程,優化資源配置,來釋放資源效能,提高作業效率和生產效益。
傳統電網生產作業中,變電運行和變電檢修人員分屬不同的部門(工區),專業、崗位、職責相互獨立,在變電站進行設備檢修時,所管理的對象是同一變電設備,且業務交互十分緊密,運行與檢修流程見表1。
運維一體化既在對一定范圍的變電設備開展一定內容的維護、檢修工作時,將傳統的由不同部門、人員所承擔的變電運行和變電檢修的職責,經過合理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由同一部門或人員承擔傳統的變電運行和檢修的雙重職責,從而達到釋放資源效能,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
按照變電運行、檢修職責整合深度的不同,對變電工作“運檢合一”可有2個層面的含義:
(1)組織機構一體化:既將傳統的變電運行、變電檢修部門整合,該部門下同時承擔所轄變電設備的運行和檢修任務,形成相對閉環、功能完整的生產部門。
(2)員工職責一體化:通過對員工技能的培訓,使同一員工同時具備傳統的分屬不同崗位的運行、檢修技能;在執行一定的變電檢修工作任務中,員工同時履行原有變電運行和檢修的工作任務。
雖然變電運行、檢修工作的面向對象均為電力設備,但運行工作要求有較強的綜合性知識,而檢修工作要求有較強的專業性知識,如檢修工作細分為一次、二次、高試、油化等,同時隨著電壓等級的升高,對運行、檢修的專業知識要求也更高。在實施運維合一體化時,這種專業知識的差異性要求人員素質更高,運維人員掌握業務技能的難度更大,合格運維人員的培訓周期更長。
在運行變電站開展檢修工作,實施并布置安全措施,明確帶電設備,進行安全交底,是保障現場作業安全的前提。傳統生產方式下,由于檢修需要對設備狀態進行變更時,均需通過運行人員許可把關;完成設備檢修后,由運行人員負責進行驗收。這樣運行和檢修人員雙方職責清晰、界面分明、監督到位,便于現場安全措施和工作質量的控制。在實施運維一體化后,在這2方面容易造成缺位。
較傳統的生產方式,運維人員在單一工作中同時承擔運行和檢修人員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勢必造成勞動強度增大、安全風險增加,若沒有配套的激勵機制,則一線作業人員對開展運維一體化的意愿不強。
(1)“安全第一”的原則:始終將“安全第一”作為整個模式變革工作的出發點,重點要解決3方面的問題,一是變革后原有運行、檢修職責如何落實到位;二是檢修過程中設備狀態變更的許可與把關;三是運檢合一后的專業發展。
(2)“效能釋放”的原則:提升生產效率,獲得綜合效益是整個模式變革工作的落腳點,重點要考慮2個方面的效益:一是管理效益;二是人員效率。
在管理上將傳統的變電運行、變電檢修部門整合,實現生產組織一體化,組織機構一體化的2個實施方案及其對比分析見表2。
實施員工職責一體化的方案時,根據員工承擔的任務、職責不同,提出表3中3種方案,并進行了簡單對比分析。綜合分析變電站現場復雜程度、業務技能要求、安全措施布置方式等情況,員工職責一體化工作易首先在110 kV及以下變電站開展。

表1 電網生產作業運行與檢修流程
先行實施組織方式一體化,單一部門承擔110 kV及以下變電所運行、巡視和消缺維護,35 kV及以下設備檢修;110 kV及以上變電設備B級及以上檢修工作仍然由專業檢修部門實施。
逐步開展人員技能一體化,在完成人員培訓取證,技術準備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員工技能一體化。具體操作方式有2種:一是運行人員承擔部分變電所維護任務,二是維修人員在檢修工作中承擔部分操作任務。由于110 kV及以下變電所接線方式較為單一,設備形式較為統一,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具備開展人員技能一體化的條件。
實施運維一體化,是對傳統生產作業方式的重大變革,事關安全生產的基礎,因此要實施運維一體化,首先要設計業務流程,分析影響安全的關鍵要素和控制安全的關鍵環節,完善保證制度和監督制度,在完成充分培訓的前提下有序開展。同時必須注意到,實現運維一體化,現場安全管理失去相互監督作用,只能依靠班組內部加強監護實現,要制定并完善內部監護機制。

表2 組織機構一體化方案分析

表3 員工職責一體化方案分析
針對實施運維一體化時,對員工技能要求高、培養周期長,在現場作業中風險增大、任務加重的情況,需重新建立工種序列,在組織層面正式設立運維工種,并配套相應的薪酬激勵措施,利用績效管理系統來分期分階段地進行引導,促進員工逐漸轉變觀念,保障運維一體化工作的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