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午
在10月25日舉行的“2011清華管理全球論壇”上,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表示,“我前幾天看了下中石油,看到人們在罵,說賺了這么多錢。但是放在行業來說,中石油收入并不高,和埃克森相比還有差距。”
在筆者看來,李榮融的話恐怕只說對了一半,縱然中石油在國內牛氣哄哄,縱然中石油股票市值曾一度站上世界第一,但同世界油企大亨埃克森美孚的驕人業績比起來,確實遜色不少。從2006~2010會計年度的各年凈利潤增長率、總稅負占收入比例和人均收入來看,埃克森美孚均高于中石油。然而,與埃克森美孚收入的差距并不能說明中石油收入不高。
中石油賺了多少錢呢?2009年中石油凈利1030億元,與中移動1458億元凈利合起來超過了中國500家最大民營企業的利潤;2010年中石油凈利潤1241.8億元,日均3.4億元,業績名列央企榜首,與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企合起來的利潤占央企總利潤三成多。何況與埃克森美孚簡單比較收入絕對數的意義并不大,更應比較的是收入背后的東西。
埃克森美孚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其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是白手起家的“賺錢英雄”,是靠在市場競爭中拼殺出來的,是依靠發達的市場經濟和完善的法治環境努力得來的。而中石油呢,卻是靠著壟斷資源和政府對民企的市場管制滋潤出來的,是靠著“漲快降慢”的行政油價調整機制養肥的。況且,中石油在國內賺得盤滿缽滿的同時,還一次次上演著煉油業務巨虧的“苦肉計”,借助所謂“政策性虧損”一次次享受著國家的巨額財政補貼。即使享受著政策資源和體制機制的天然優勢,中石油依然拼不過埃克森美孚,恐怕已經很能說明問題的了。
李榮融希望中石油將埃克森美孚作為標桿是不錯,但更應將埃克森美孚是如何發展為明星企業的機制作為標桿才是根本。埃克森美孚保持其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成功地進行成本費用管理的能力,可沒有經常鬧出什么“天價燈”、“購房門”,也沒有折騰出什么“茅臺酒”、“天價名片”。而且,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中石油,在很多時候也并未扛起李榮融在任期間所希望的央企責任。最近又與中石化、中海油一起對柴油實施控量銷售,造成多地出現成品油“斷供”現象,近兩萬個民營加油站沒有柴油供應。在此背后的如意算盤是—依仗壟斷搞油荒,逼宮漲價才是真。倘若只是靠著這樣的法子才能讓中石油的收入去跟埃克森美孚PK,那么這樣的高收入意義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