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關于匯率問題的爭議,總是沒完沒了。
當地時間10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63票對35票,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對“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伙伴征收懲罰性關稅。這個法案普遍被視為針對中國,試圖迫使人民幣升值。
按照法律程序,這一法案最終要實施還需要美國會眾議院的通過,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簽署才能生效。但在這一問題上,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和奧巴馬都對此法案表示了疑議。
奧巴馬說,其擔心涉華匯率議案可能會違背國際義務,正與國會議員進行商討,以消除其對人民幣匯率議案存在的一些顧慮。
美國將要迎來經濟動蕩中的選舉大季,其正面臨著如何解決高失業率和提振經濟的難題,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表態,無疑包含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因此出現不盡相同的聲音也是自然的。
中國方面對這一匯率法案進行了強烈的回應,包括外交部、商務部和中國央行,都指責美國匯率法案意在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做法損人不利己,是把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
中國央行指出,把人民幣問題政治化無法解決美國目前所面臨的諸如巨額貿易逆差以及高失業率等問題,但這卻會反過來對目前正在持續深化進行中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有意思的是,中國政府方面不僅在言辭上對該法案予以反擊,作為回應,參議院通過法案之后的第二天,也即10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跌去)115個基點,13日中國央行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次貶值139個基點,報6.3737,創出去年11月份以來人民幣最大單日跌幅。
這樣的回應看上去的邏輯似乎是,如果美方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那么中國政府也不忌于體現“匯率操縱”的一面。
積極的一面是,可能由于政治陣營不同的原因,在輿論上,一些批判中國匯率操縱的聲音相對柔和得多,高失業率和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顯然并非簡單的逼迫人民幣升值就能夠達到,解決人民幣匯率市場機制的問題“需要給中國時間”。
中方也并非對人民幣匯率問題一味的回避和駁斥,央行也同時表示,中國方面也對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重要性表示認同,并表示高額貿易順差額并不是中國方面所真正樂見的狀況。
長期的貿易順差,巨額的外匯儲備,對于中國通脹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實難以否認。過去人民幣在升值的道路上一路保持小步慢跑的勢態,是為了不讓中國制造業受到劇烈的沖擊,外貿收入下滑幅度過大將會影響到中國的GDP和就業問題。
相對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美元對其他貨幣的貶值也不是沒有壓力,特別是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指責。因此,要保持世界貿易的理性順暢,都需要雙方做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