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會群
醫療犯罪正在動搖中國醫改的根基。近日,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全國掀起一輪打擊假藥的“戰役”。不打不知道,一打嚇一跳。據統計,在這輪行動中,共打掉制售假藥犯罪團伙350個,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400多個,繳獲假藥3億多片(粒、支),價值超過20億元人民幣。
如此猖狂的假藥犯罪,發生在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之際。在筆者看來,醫改能否趟過“深水區”,關鍵在于國家的法律法規及醫改政策能否在醫院中真正落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醫改,能否讓犯罪遠離醫院。
不少人可能對這種說法感到驚訝:醫院作為治病救人的場所,怎么會跟犯罪聯系在一起?醫院內發生犯罪,難道會與其他地方有同?
答案是肯定的。筆者去年曾經采訪過一起假進口抗癌藥案,發現在該類犯罪中,正規醫院以及醫院的醫務人員是利益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許多假藥要么由醫生在正規醫院內直接開給病人,要么在醫生推薦下病人從正規藥店購買。在暴利誘惑下,當下一些醫院正在成為假藥的重要據點,不少醫務人員則成為銷售假藥的營業員。
假藥如果僅在黑診所或藥店中出現,那么其危害性還相當有限。而一旦進入正規醫院,由醫院醫生開給病人或推薦給病人使用,則危害無窮。因為它利用了病人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使得制假、售假者的利益最終得以變現。
根據相關法律,對于醫院和醫務人員涉足假藥案,完全可以追究刑事責任。比如,執業醫師法規定,醫生不得使用未經批準的藥品,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外,醫生開假藥,往往與高額回扣密切相關,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規定,醫生收取回扣,數額較大的,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然而,盡管法律有明確規定,但在查處假藥案的過程中,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多是處在利益鏈條下層的假藥生產者和經營者,處在上層的醫務人員,受刑法追究者極少;而負有責任的醫院管理人員更是安然無恙,甚至連行政責任也難以追究。這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醫院是否成為了違法犯罪的避風港?古代所說的“刑不上大夫”,是否成為了當今現實中醫務人員規避刑罰的寫照?
據筆者觀察,使用假藥只不過是隱藏在醫院的若干醫療犯罪中的一種。與假藥相比,醫院內的醫療欺詐現象更為普遍。以廈門一家民營醫院為例,據報道,從2005年至2011年間,廈門市衛生局共收到反映該醫院欺詐的投訴有67宗。除此之外,該醫院還涉嫌麻醉藥品流失、胎兒性別鑒定后非法墮胎等。面對其諸多違法、違規行為,當地衛生部門對國泰醫院幾乎窮盡了所有行政處罰手段,但唯獨沒有移交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正因為如此,這家醫院視衛生監督如無物,甚至在被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期間仍照常營業。
如此荒唐的執法,折射出的是中國衛生監督的軟弱無能,同時也是“刑不上大夫”在現實中的真實寫照。醫療欺詐絕非僅僅在廈門這家醫院存在。早在2007年,某醫院曾因疑給無病女子做假手術被媒體曝光,相關部門調查發現,該醫院涉嫌諸多違法犯罪,其中最為明顯的,是開給病人的處方單上,顯示有大量昂貴的冬蟲夏草,而該醫院真正進貨的冬蟲夏草卻寥寥無幾,醫院以治病為由詐騙病人錢財是明擺著的事實。然而,這家醫院的違法犯罪行為卻被定性為“過度醫療”、“過度檢查”,并最終以此理由被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這也難怪,據說當關門的消息傳出時,醫院內部傳出一片歡呼,因為這意味著它最終逃過了刑事處罰。“關了一所醫院,放跑了一群騙子”,上海市藥監局原監督員陳曉蘭曾用這句話概括上這家醫院的倒掉。
如前文所述,醫院原本是治病救人的場所,但現實中,由于中國醫療體制的種種弊病,特別是監管部門諱疾忌醫,它亦成為醫療犯罪的重災區。由于無法追究刑事責任,中國的醫院已經變成世俗法律不得入內的奇怪場所:一些神圣殿堂成為藏污納垢之地,一些白大衣變成騙子和兇手的防彈衣。一些發生在別處明顯屬于犯罪的行為,進了醫院就會搖身變成治病救人的醫療行為,而法律卻眼看著無能為力。
曾幾何時,政府投入不足一直被人詬病,同時也是中國醫改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然而種種難以遏制的醫療犯罪表明,當下醫改所面臨的絕非僅限于投入問題那樣簡單,如果法律跟不上,那么政府投入再多,只會讓少數既得利益者得利,國家和人民將則均可能成為輸家。(作者為知名醫療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