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曾在中山公園地鐵站看到幾個學生模樣的女孩,脖子上掛著“捍衛滬語”的牌子,征求行人的簽名支持。無獨有偶,在微博上看到某女用上海話打電話去某公司客服,對方請她說普通話(可能客服是外地員工,不能準確理解她的意思),她就將別人投訴了,并在微博上宣稱“本地人有不會說普通話的權利”。將心比心,如果你到了外地,客服用當地話服務你呢?人家可是當地的“本地人”。
上海話到底怎么了?一些人在網上宣稱要“保衛上海話”,也總有人說,這是上海本土文化,現在正在退化變質,有人更是將“不說上海話我會死”作為簽名檔。我有些奇怪,同樣是方言區,廣東人沒有宣稱要“保衛粵語”,福建人沒有說“不說閩南語我會死”。上海話,到底怎么了?
朋友告訴我,“上海人在上海有說上海話的權利”,我說當然,從來也沒有人試圖剝奪你說它的權利。我在美國的時候,紐約是一個五花八門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齊集的地方,但似乎沒有人跳出來要捍衛紐約口音,你跟本地人說你不喜歡這個城市,不喜歡這里的語言,也不會招致全民公憤——真正的國際大都市應該有必要的氣量來容下非主流的聲音——大家都挺忙的,沒事干的人才操這些閑心。
往前數一百年,那時的上海話與現在肯定大不相同,如果按上述邏輯較真的話,現在大家使盡力氣試圖保衛的是變了質的“上海話”;往后再數一百年,那時的上海話,無疑也是進化過很多的,雖然現在的人竭力“保衛”,但社會的變遷,語言的演化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語言一直在變,這一特定時點上的語言形態,并不比別的時點更加高貴。費力保衛了半天,語言的演進仍在進行,關鍵是演化后的東西,還是“上海話”,如果這個東西變來變去始終都在的話,這種針對特定時段的上海話的“保衛”到底意義何在?
曾有人說,在臺灣發現更純正的中國文化,因為大陸曾出現“文化斷層”。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如果目的地不一定的話,誰知道文化一定要發展成什么樣子?那些看似慘烈的災難本身也成為了燦爛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一樣的邏輯,上海人口中的語言在不斷變遷,但那就是上海話。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