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巴黎)
“為什么中國令人害怕?”這是法國一家雜志《擴展》的封面標題。應該承認,自2008年以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看到中國再度成為如此集中的(負面)報道對象了。隨著今夏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歐洲便瞄上擁有大量現金的中國,期盼中國能出手援助。然而正由此而始,法國媒體上又出現一股“恐華癥”,出現大量反對甚至“擔憂”中國援助的聲音。而“為什么中國令人害怕”專刊,則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這本經濟刊物應該說相對而言是比較客觀的,也較少政治偏見。但盡管如此,這家雜志也在字里行間充分顯示出對“中國向歐洲提供援助”懷有很大戒心:中國的目的是什么?會造成近、中期甚至遠期對歐洲的哪些損害?中國會不會由此控制歐洲?而歐洲是否會淪為中國的“仆從”?在國人看來極其荒唐的問題,在法國和歐洲卻被嚴肅地提出來。
眾所周知,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債主。中國是否也正在成為歐洲的債主?事實上中國已經購買了歐洲6300億歐元的主權債務。自2008年起至2010年,按《擴展》雜志計算,中國對歐洲的投資翻了六番。此后中國進一步加速增持歐債,僅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中國就購買了640億歐元的歐債。盡管中國投資僅占歐盟外資的2%,遠遠低于美、日對舊大陸的投資,但《擴展》引用一位漢學家的話認為,中國通過“香港、影子公司和逃稅天堂的間接投資”,已經占歐盟外資的20%。總之,“狼”已經來了。再加上近期法國媒體頻頻報道中國“購買法國酒莊”、“購買希臘港口”、“購買沃爾沃、薩博和羅孚汽車”、“購買高新技術”……更令人加深了中國似乎要把整個歐洲都買下來的感覺。所謂中國令人害怕,是有“原因”的:是中國咄咄逼人的經濟、文化(如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政治(對援歐提出條件)、軍事(航母下海)乃至意識形態(全面加強對外宣傳)、地緣戰略(大規模進入非洲)的進攻態勢造成的……
然而實際上“中國令人害怕”的話題在歐洲早已是老生常談、歷時長遠,雖然內涵也在“與時俱進”,但形式從沒有變過。從“黃禍論”到“不要喚醒睡獅”、從“中國人占領巴黎”(60年代的一部法國喜劇片,虛擬“紅衛兵占領巴黎”的場景)到“中國威脅論”,中國在某些歐洲人眼中,始終是一個“令人害怕”的對象。在過去中國被欺凌、被壓迫的時代,與今天中國出現超越歐洲的跡象時,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故在我看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為什么中國令人害怕?就是因為法國部分政治家、漢學家、經濟專家、媒體人等習慣于以己度人;正如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一樣,法國和西方部分媒體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勒了一幅中國人的形象:充滿征服欲、專擅陰謀、以“高度集中”的權力、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試圖滲透、控制并最終占領西方。并將這種中國人的負面形象通過長期的、連續不斷的方式灌輸給法國民眾;最終結果,就是部分法國民眾對中國的一舉一動均本能地從負面去尋求解釋;于是中國是否要向歐洲債務伸出援手,也就被理解為“中國試圖借機控制歐洲”。連左翼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奧朗德也情不自禁地在法國電視上公開質問,“中國援助歐洲,會是無條件的嗎?”
令歐洲害怕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西方媒體自己造成的。經過長期“唱衰中國”后,相當多法國民眾以為“中國崩潰”在即,時時等待著這一天到來。但沒想到的是,瀕臨“崩潰”(法國學者雅克·阿塔利最近表示,如果歐盟各國不迅速改變政策的話,圣誕節時歐元是否還存在將是一個大問號)的卻是歐洲自身;其政治家卻接連在歐盟峰會、G20峰會上尋求中國的“施舍”和“恩惠”(法國媒體用語),這豈不在心理上對歐洲民眾形成更大的沖擊:問題那么多的中國居然還沒有崩潰,還能夠援助我們;那要是中國繼續發展,那歐洲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好在西方還存在著有良知和清醒的公共知識分子。法國大作家帕特里克·貝松最近在《快報》的專欄文章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翻譯如下:“如果民主體制是有可能存在的最佳制度,那就應該是歐洲購買中國的債務,而非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