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偉
2011年剛到,有媒體推出了題為“相信未來”的新年特刊,就在這一期名曰“大勢”的首欄上,采訪了幾位目前活躍在中國政經學界的著名學者。幾位被訪者雖說言語不多,主題卻十分鮮明,也很有意思。茅于軾的是“更多的競爭,更少的管制”,賀衛方的是“將權力都納入憲法管轄”,于建嶸的是“期待建立公平規則”,而吳思的則是“希望不用上訪”。我想,它們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幾乎都與“法治”兩個字關系緊密,都在期待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中國能夠真正建立起更加公正有序的法律之治。
回望已經走過的歷程,無論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體系的培育與發展,公共權力的設置與運行,社會公正的構建與體驗,以及公民訴求表達與實現,都須臾缺少不了法治的基礎。回顧過去10年之路,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同樣得到了法律制度尤其是以維護市場主體獨立、保證市場競爭公平和促進市場交易誠信的各類法律規則的恩澤。尤其是政府信息公開、私權保護入憲、收容遣送廢止、死刑適用受限、媒體監督顯效,等等,這一切,也都是政治民主觀念演進中社會法治進步的重要成果。
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正在“路途上”,還處于前行的起步階段。回眸已經逝去的前一個10年,人們也不無遺憾地發現,我們法治的發展依然難免走過彎路與歷經波折,法治和人治的爭斗有時依然面臨重重困惑與險境,要想獲得法治上的勝出,上一個“新臺階”,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跨過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邁入第二個10年之時,人們撫今追昔,對更為開明的政治、更加開放的市場、更為完善的法制、更有保障的私權,以及對更為自由的思想、更為寬松的輿論,總是依然充滿著更多新的期待。這種期待,正是在新世紀第二個10年中不斷推動中國民眾去追尋憲政之夢、法治之路的力量源泉,而中國在第一個10年改革發展中所累積的先進思想,所取得的種種進步,則正是人們憧憬未來、相信未來,并為此不懈努力與前行的內在動力。
“相信未來”,對于中國的法治構建和發展而言,其實并不是什么虛幻的“空想”,它根植于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必由之路的那種信念和期盼。國家要發展,就必須循著民主與法治之路而行,但未來中國的法治之路究竟應該怎么去走,該走怎樣的路和分幾步走,都需要中國的法學家、政治家在打開國門、放眼全球的視野下,去細致考量和精心設計。或許,中國法治的發展之路,在經歷了過去數十年的曲折道路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前行后,它的路徑和前景已變得愈加清晰和光亮。未來的發展,也早已跨越早年“摸著石頭過河”的沒有確定規則與模式的年代,應當更富有理性,更具有方向感和更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規劃。
“相信未來”,對于中國政治民主和社會民生的推動而言,也絕不是一個表面化的“口號”。 在人類歷史上,法律作為社會的調控手段得以確立,就曾經歷過一個艱難、漫長的發展歷程。在此之前,宗教和道德都曾作為替代法律的手段紛紛登過場。但社會的文明史證明,聰慧的人類最終還是理性地選擇了法律乃至法治。因為只有法治,才能滿足政治民主和社會進化的同步需求,才能在政治安定、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的價值中求得和諧與平衡。因此,只有信仰法治、推進法治,才會讓我們看到社會鏗鏘前行的步伐,才會有理想之中的真正光明的未來。
當然,“相信未來”在中國也不是一種“樂天派”式的盲目樂觀與幻想。法治的每一次推進,每一步前行,都會面臨人治的挑戰甚至強權的阻力。現代法治所蘊涵的維護憲政、追求公平、捍衛人權、反對特權、限制公權、司法獨立等諸多價值,永遠都會觸動一些人敏感的“神經”和他們既得的“利益”。一些人不想改革,不希望改變現狀,而倡導法治、建立規則,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這不僅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更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敢于碰硬”的膽略。
回首已經過去的10年,我們同樣也從中國一件件成為“公共事件”的案例中看到了推動法治的某些艱難。但從公眾的關切、網民的“圍觀”、輿論的“聚焦”中,人們已深深感受到法治力量的不竭能量,更從這些事件的進展中看到了中國法治的希望。
新世紀的又一個10年已經開始起幕,我們期待著中國社會的這一場“法治維新”新劇,能夠更富新意,更具激情,更加“出彩”。(作者系知名法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