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香港公布剛過去的一年圖書銷售量排行榜,中文書較上一年下跌,主因是沒有類似張愛玲《小團圓》這類暢銷書,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一部《地產霸權》打入非文學類第6名,這與2010年香港社會熱議“仇富”話題有關。2011年1月6日,國際財經雜志《福布斯》公布2011年香港富豪榜,首10位中就有6位地產商一再“冧莊”(粵語,連續坐莊,有蟬聯冠軍、梅開二度之意)。其中,82歲的長實主席李嘉誠最新排名第一,個人財富1872億港元,較去年增加13%。
過去的一年,香港地產樓市旺盛,樓價上升近20%,加上零售市場暢旺,富豪身家水漲船高,前40名富豪,總身家繼續增長,較2010年上升20%,達12731億港元,這40名富豪中,地產發展商占了1/3。
這些年,全球經濟變化翻天覆地,唯獨香港始終由地產主導。看過去5年的富豪榜,尚能與地產商一拼的,僅有從事貿易的利豐集團、經營船務的東方海外和中華電力。在美國、中國內地的富豪,經營的業務遠比香港多元,美國富豪榜上,有計算機軟件、金融投資、能源、零售、賭場、傳媒等行業翹楚。中國內地富豪參與的業務也相當廣泛,有飲品、機械裝備、電器零售、醫藥、重型化工、互聯網、化肥、紙業、汽車等,房地產只占不多的幾席。掌有經濟話語權的香港地產富豪,已擁有長期優勢,不會輕易轉營其他行業。
回望香港經濟,上世紀50年代初,世界產業大變遷,60年代末,工業化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轉移,香港先后乘勢抓住機遇,及時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令經濟在短時期內發生巨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內地改革開放,香港又迅速產業轉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擴散至內地,香港則集中發展高增值的金融與貿易。不過,跨入90年代后,香港經濟走上嚴重依賴房地產業的畸形道路。
應該說,香港財政寬裕,坐擁20個月政府開支的巨額儲備。社會福利頗為健全,包括12年免費教育、高補貼大學教育和職業培訓及再培訓,幾乎可稱免費的公共醫療,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廉價房和廉租房,近50萬人接受綜合援助生活,70歲以上老人可拿每月近1000元俗稱“生果金”的慰問金等。如此財政奇跡,是因為香港財政收入,至少40%來自穩定的拍賣土地使用權等房地產業。但發展至今,香港以高地價帶來低稅率、高福利的制度,已走到需要全面反思的時刻。
政府過度依賴賣地,弱化了香港的財政功能,商人靠地產發財,市民靠炒樓致富,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嚴重依賴房地產業。房地產業壟斷經濟,成了維系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生命線。這導致香港產業轉型乏力,是經濟空洞化的桎梏所在。
房地產經濟像毒品一樣,雖有立竿見影的實時奇效,但整治不易,后患無窮。今日房地產主導香港經濟,反映出經濟困局,高樓價是影響香港競爭力的根本障礙。地產行業壟斷經濟,泡沫膨脹,令其他行業無法成熟發展,經濟轉型艱困,總體后勁疲軟,停滯不前的經濟也令社會相當脆弱,樓價飛漲,貧富懸殊。
長期的畸形房地產經濟,已形成高地價——高樓價——高物價——高工資的惡果,經營成本太高,處處窒息各行各業的發展,也熄滅了香港市民的創業意愿。在香港,炒房暴利,賺錢容易,房地產業演繹了一個又一個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也吸引全民瘋狂炒樓。高樓價,只有少數財閥和靠收租的業主得益,其他人都是輸家。難怪有學者聳人聽聞地說:“香港所有的苦難,可歸咎于它對房地產的迷戀。”
2010年年底,香港智經研究中心耗時3個月調查1000個年輕人,結果顯示,60%受訪者視置業為未來10的人生目標,其次40%希望能把握“黃金10年”賺得第一桶金,僅15%的受訪者打算貢獻社會。可見,香港房地產暴利,樓價高局不下,已令青年成為“房奴”,節衣縮食,怨氣沖天,將儲錢買樓視為人生首要目標。
在這次調查中,還對香港青年未來10年的留港居住意愿作了了解,竟然近半受訪者計劃要移居英美等地,其中84%的人,是為了更佳的生活品質。這現象反映房地產政策已造成人們對未來香港社會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