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風入松,關了;季風來福士店,關了。
網上書店,賠本賺吆喝,從銷售量來看,至少賺了個人氣;而線下書店,一家接一家關門大吉,與網上的熱鬧相對的,是落寞、蕭瑟的身影。
這股實體書店倒閉風會刮多久?未來,還會不會有書店生存下來?相信,一定會有。只是,在這個越來越分眾的時代,書店,也要學會自己的生存之道,即不是賣完書拉倒,而是我走我路我型我秀。
萬圣書園:活著,才是奇跡
“民營書店,死了,正常,活著,才是奇跡。”北京萬圣書園總經理劉蘇里一語驚人。
北大邊上,成府路藍旗營北大清華教師樓下,久負盛名的萬圣書園,店面其實并不是很大。到二樓,才豁然開朗一些。一看,就是學人辦店。樓梯上,寫著博爾赫斯的名言,出售的,大多數都是學術、思想類的讀物,“從一開始,這就是我們的理想。”劉蘇里非常認真地說。
自1993年10月創辦以來,萬圣書園一直是北京民營書店的標桿。老牌子,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信仰和理想,對于學術和思想的追求,和它周圍的兩所大學所代表的精神,不謀而合。所以北大的季羨林生前贊曰:“萬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清華大學的著名詩人西川則說:“這一萬個圣人是萬圣書架上的作者,在受益于這些圣人的讀者中,有我一號!”
也換過地方,不只一次。書店最早位于西北三環靠近中國人民大學的地方,1994年,北京三環路改造,萬圣書園遷至具有濃郁北京民間風情的成府老街,2001年,成府老街改造,萬圣只好孟母三遷。
一晃,十年了,這十年里,萬圣書園堅持了下來,并且,未改初衷。
困難,從來都擺在總經理劉蘇里面前,從最初要借國營單位掛靠,到現在網上書店和電子圖書的雙重沖擊,劉蘇里發出“活著,才是奇跡”的感慨,個中辛酸,沒有經歷過,何嘗能真的了然?
這是一家站在知識分子立場上開的店。他們會專門找出近期知識分子會比較關注的圖書放在顯眼的位置上,比如說三農問題書籍的專架、城市問題的專架、改革開放相關書籍的專架。書店門口的黑板上,會寫上書店的推薦,絕不會是《杜拉拉升職記》或《步步驚心》,而是:基督教文化譯叢的《基督教釋經學》和《圣經的來源》,讓你不得不佩服的專業,正是這種專業吸引著學者、教授和有志于學術理想的青年來這家書店淘寶,去挑選他們的最愛,并且總是能滿載而歸。
“我們萬圣書園的經營狀況還比前兩年好一點,網絡書店的沖擊其實是很難測度的,你怎么判斷,今年我們書店賣得少了一點就是因為網絡促銷的原因?我們也有咖啡店,但是事實上,咖啡的收入還不如書呢,我們只是要給讀者更多的服務才設置了咖啡店,那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劉蘇里近乎固執地堅持認為,做好書,是唯一的王道!當越來越多書店變成咖啡館的附庸,當新型書店沙龍為主、賣書為輔的時候,劉蘇里還在堅持著他自己的理想。相信,如果有一天,當所有人都“變節”的時候,那個堅持自己方向的人,也會成為英雄,或者烈士。
PAGE ONE:圖書奢侈品旗艦店
和追求學術理想的萬圣書園相比,北京PAGE ONE書店(頁壹堂)的華麗空間就是時尚先鋒愛好者的聚居地。
如果第一次去PAGE ONE,說不定會像記者一樣在北京國貿偌大的空間里轉上半天,就算不轉,從地鐵一號線出站,大概總要走上十多分鐘,隨著各種指示牌一路指引,再電梯下一層,終于,到了。
設計感十足的店招和空間布置,讓人頓生好感。也許上午10:30是工作時間,所以人很少,只有兩個老外在隨意翻看著,靜到連沙沙的翻書聲似乎都聽得見。
國貿,是奢侈品的天下,PAGE ONE走的,也是高端路線,大眾點評網上標的人均消費是115元,這里專賣外文和港臺原版,一本200多頁的普通文字港臺書,都按原價轉換成人民幣,一般都要賣到七八十元人民幣以上,內地出版的設計、藝術類畫冊也會有一些,定價二三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就是一本薄薄的便箋本,一看,嚇一跳,40元,那就絕對不是以薄利多銷小本經營的傳統書店思路,亦不是賠本賺吆喝的網絡書店的營銷模式,這里,賣的,是個氛圍,賣的,是個專業。在北京,除了外文書店,還有哪一家書店能和PAGE ONE比海外圖書的新和全?
今年4月,原來在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早有盛譽的PAGE ONE殺入北京,在國貿開了第一家店,在北京時尚文化人士中間立即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其實,從有想法進軍中國內地市場到最終達成夙愿,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10年前,PAGE ONE總經理陳家強想在王府井東方廣場租場地,但是租金太貴,根本負擔不起。如果不是國貿向PAGE ONE提供一定的租金優惠,陳家強坦言:“按照其他行業租金的話,書店是沒法在這邊開的。”
PAGE ONE尚且如此,其他一眾小書店,為租金愁得心灰意冷的更是意料之中的事。不過,PAGE ONE總算還是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這是因為氣質的相合,國貿這樣的大型綜合性商場,非常需要在超市、餐廳、影院、美食廣場之外,有一片文化的空間來彰顯品位和腔調。國外的商場都有書店,因為他們知道,閱讀從來都是人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衣食住行之外,需要一點精神的撫慰。當然,在國貿這樣現代的大型商場,論斤賣的打折書店自然不是合適之選,需要設計感,需要考慮店招的Logo怎么安排,用什么樣的書架,打什么樣的燈,背景是什么樣的顏色,每一個細節都要仔細考量。
而PAGE ONE的出現,恰逢其時。雖然,它走的是高端路線。
2666圖書館:逆市出擊
實體書店風雨飄搖,2666圖書館卻逆市出擊。
這是一家難以歸類的圖書館,借書為主,會員制,收費有點小貴,兼著,還賣點兒書,不多,但全是作家簽名本,頗有收藏價值。
第一次聽說這個地址: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靜安別墅136號,記者的頭腦中馬上閃現的是馬勒別墅似的輝煌,到了才知道,這里原來是經典的上海石庫門老房子,歷史上曾經是潮州會館,蔡元培和于右任這樣的文化大家也曾寓居于此。南京路上的喧囂繁華,一進入小區的大門,突然變得安靜了下來。
2666圖書館就靜靜地坐落在其中,很小的一間,感覺人稍微一多,就會沒地方駐足。書,擺得整整齊齊,絕不會在這兒看到《小時代》、《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暢銷書,純文學、學術書、港臺、英文書占了一定的比例,彰顯的,是品位。
今年年初,大概春節前,石劍峰和btr、俞冰夏在一家咖啡館聊天。btr說:“開家午夜咖啡館吧,就是把半夜打烊的咖啡館,在下半夜接過來,繼續營業。”俞冰夏說:“那還不如開圖書館呢。因為我的夢想就是開圖書館。”結果,那一晚就定了,連運營模式和盈利方式全部想好。店名,想了半天,絞盡腦汁,最后,石劍峰拍板說:“不如叫2666好了,這個名字夠怪,而且是大家共同喜歡的作家的書。”
他們都喜歡波拉尼奧,就這么著,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塊合資辦了這個圖書館,一共5個人,各出資數萬元。石劍峰賣了個關子,沒向記者透露投資和房租具體是多少,只是說:“目前我們都還能承受。”
盈利模式以收費會員和辦活動為主,還賣咖啡。合伙人小昆和小石頭本身就是2666圖書館邊上夏布洛爾咖啡館的老板,賣咖啡自然是駕輕就熟。會員費每個月100元,年卡806元,作為圖書館來說顯得頗貴。石劍峰介紹說:“目前,活躍的會員在150人左右,這在他們的預期之中。圖書館剛剛開了半年,目前我們不需要再融資,雖然很多人想投資成為合伙人。”
辦活動,不全是免費,“否則要餓死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出租場地是按照人頭來算飲料費。”
以書香來吸引人氣,以出租場地來營利的方式確實是個好主意,不過,目前看來,地方有點小,算是個局限。石劍峰說:“暫時還沒有想過搬家,因為這里挺好的,這么個空間正好是一個公共客廳的容量。再大的話,可能模式上都有變化,定位也會變化。但是能稍微大一點點,就最好了。”
單向街圖書館和庫布里克書店:
不斷創新的書店模式
傳統書店經營困難,但是新的書店還是不斷誕生。如今最流行的一個模式是——沙龍書店。比如北京的庫布里克書店和單向街圖書館。
從東直門地鐵站出站,走上15分鐘,就可以到這家大名鼎鼎的庫布里克書店逛一逛。這里,靠各種新書發布會和沙龍而出名,環境一流。最關鍵的是,它和單向街圖書館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書店模式:書店+咖啡館+沙龍。
三合一,書店,不再是原來單純的書錢交易的場所,而變成一個時尚地標,一個文青與作家、藝術家直面交流和對話的空間。借助于活動來積聚人氣,和電商用書籍來招攬顧客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其實需要店家對自己書店的定位和客流的人群組成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從而塑造出自己書店的個性,賺錢,不再那么簡單,需要一點智力的考量。
當然,沒有活動的時候,在這里,你也可以輕松愜意地點一杯拿鐵或卡布基諾,在溫暖陽光下,捧一本心儀的書,打發一個下午。那,就是空間和書籍雙重的魅力在吸引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