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以每小時15次、每天共300次的頻率播出,至2月14共計將播放8400次。袁隆平、楊利偉、姚明等各領域的杰出代表以及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直觀、立體的中國國家新形象。
幾乎與此同時,今年全國鐵路春運從1月19日起正式啟動。今年春運預計客流量高達28.5億人次,將再一次刷新世界紀錄,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短期集中遷徙活動。在沿海和內地發展不平穩的背景下,每年春節,億萬中國人為了回家過年,從東部千里迢迢趕回西部,節后又從西部返回東部上班、打工,如蕩秋千一般奔波跋涉,上演著另一部規模宏大的“中國國家形象片”。
誰若不信,不妨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火車站走一趟,以一個普通乘客的身份,體驗一下從買票、進站、候車到上車過程中之拼搶、擠壓、憋悶、“肉搏”的萬般艱辛,就什么都明白了。
今年春運第一天,《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說說“奧運不難春運難”》的評論,開篇引用一個網上段子感嘆道:辦好奧運不難,辦好亞運不難,辦好春運,難!可見春運之難,真是到了讓人情難以堪的地步。
春運難的根本矛盾是供求矛盾,是春運期間集中爆發的海量交通需求與有限的鐵路運力之間的矛盾。解決供求矛盾一般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限制需求,另一個是增加供給。春節回家過年,在闔家團圓中交匯關切,鞏固親情,表達對父母、親人的愛意和對家鄉的守望之情,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和節慶習俗的自然延續,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取消。限制春運期間的交通需求,要求游子改變回家過年的習慣,不但極端不人道,而且也絕不可能做到。故此,解決春運難只能在增加供給上下功夫。
具體而言,增加供給又可以分為兩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短期內加強管理,完善服務,通過開源節流、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擠”出更大的運力空間。誰都知道,鐵路部門不可能按照高峰期密度設定運力(否則平時會造成巨大的閑置浪費),而用按平均密度設定的運力來滿足春運期間的交通需求,必然導致嚴重的供不應求。鑒于此,鐵路部門必須保證規范售票、公平售票、細化售票服務,嚴厲打擊“票販子”,懲治遏制“內部倒票”行為;同時努力創造條件,采取停開貨車、增加客車、停開短途客車、加開長途客車等應急措施,盡可能挖掘運能潛力,提高鐵路運行效率。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鐵路部門就能在現有運力條件下增加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水平,減輕乘客買票、乘車的困難,緩解乘客的焦慮與緊張情緒,取得公眾的體諒與信任。
其二,從長遠看,國家必須加快鐵路建設,以滿足隨著人口流動加快而不斷增長的鐵路交通運輸需要。截至去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9.1萬公里,據專業測算,中國鐵路總里程需要達到16萬公里的規模,才能使“春運難”有所緩解。然而,加快鐵路建設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方向性選擇”問題——是重點建設投資大、配置高、票價高的高速鐵路呢,還是把更多財力物力投入到最能滿足多數中低收入需求的普通鐵路建設?
目前看來,鐵路部門似乎是把重點放在了高鐵建設上(中國高鐵通車里程已居世界第一),這不能不讓人擔心,即便按照現有計劃,在未來幾年間初步建成一條以高速鐵路為主線、普通鐵路位列末端的全國鐵路客運專線網絡,屆時是否真能如愿解決“一票難求”呢?
談及中國高鐵建設的現狀和前景,鐵道部官員充滿了自信與自豪:“中國鐵路要引領世界先進水平”,“我們感覺到不僅僅是一種速度,而是一種國力,一種國光”。按照這種理解,如果把中國高鐵建設視為一種“國家形象”,大約也并不為過。然而,如果在此等“國力”、“國光”之下,解決春運“一票難求”的時間表被一次次推遲,普通乘客為了回家過年,仍然要忍受難以想象之非常困苦,這樣的“國家形象”不免是要打折扣的。
辦好奧運事關國家形象,辦好世博、亞運事關國家形象,辦好春運也事關國家形象。一個國家的形象不只是用來對外展示的,更應用于對內的關懷——關懷普通人的命運,關懷民生的疾苦,關懷社會公平,關懷權利保障。什么時候,中國把春運辦好了,讓每個回家過年的人都走得順暢,走得踏實了,必將在一個更加直觀、更加立體的層面上大大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
(作者為知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