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公共服務不到位讓老百姓深感納稅權利與義務不相匹配。
新年伊始,上海與重慶兩地房產稅“風雨欲來”,不僅引發了房價漲跌的討論,更激起公眾對稅負壓力的熱議。對此,財政部網站近日發布消息稱,“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稅收制度是對社會財富的統籌再分配,最終目的是提升民眾整體福祉。然而現實中,稅負偏重、保障體系滯后等積弊已成為掣肘經濟發展的瓶頸。
國內稅負究竟有多重?曾有網站調查顯示,45%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我連自己交了什么稅都不清楚”。從中不難發現,許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履行”了納稅義務,而對于納稅種類與金額則是滿頭霧水。事實上,中國納稅人感觸最直接的只是工資單上的“個人所得稅”,殊不知,在這項被明確代扣代繳的稅收之外,各種“隱形稅”也如影隨形。例如,在商場購一套500元的衣服,其中就涵蓋了17%的增值稅和13%的營業稅;40元一張的電影票含營業稅12元;每斤2元的食鹽中,就有0.29元的增值稅和0.03元的城建稅;購買一包8元的煙,其中約有4.70元是向國家繳的消費稅、增值稅和城建稅……這些在流通環節征收的增值稅、消費稅與營業稅等,均被隱含在商品售價中,最終也是由消費者來買單的。顯然,公民的每一次消費行為,實際上都在為國家稅款做出了貢獻,只是當事人并不知曉而已。
稅務總局的最終數據顯示,2010年完成稅收收入77390億元,較2009年上漲約22.6%,遠遠高于GDP的增幅。當“國富”與“民富”之間通過稅收轉移而成為零和游戲之時,上繳的稅收難免被指為竭澤而漁。相形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要求超市在收銀條上清晰列明消費稅的規定,國內對于這些稅收則更傾向于“秘而不宣”。發達國家明示納稅的原因,恰恰在于公民對政府征稅合法合理性的認可,因為由稅收而來的醫療、教育、住房、事業等社會保障體系惠及到了每一個人,為公眾生活營造了足夠的安全感。而國內稅收的流向卻尚待預算制度的完善與明晰,公共服務不到位讓老百姓深感納稅權利與義務不相匹配。房價高企、教育和醫療資源稀缺并沒有因為納稅額增加而緩解,最終“被納稅”的情緒蔓延,避稅甚至是逃稅之策被競相效仿。有學術測算顯示,如果不設法避稅和逃稅,將會有近85%的企業被迫破產。而我國稅負偏重衍生出來的一個表現是,大量民間資本失去投資實業的熱情,反而對股市與樓市等短線暴利投資更加倚重,最終演變為無序投資的熱錢。遺憾的是,在這一局面下有關部門仍缺乏公開稅收開支的主動性。
孟子曾云“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而當下面對金融危機,以美國為代表的各發達國家也紛紛以減稅作為發動經濟的引擎。由此透露的政策初衷是,通過減稅“放水養魚”激發微觀實體活力,以此帶動各行業的良性循環。與之不同的是,國內擴張性財政政策則選擇了以投資帶動經濟的路徑,希望在政府的統一籌劃下假借對“鐵公基”的擴建,最終刺激社會就業、拉動上下游產業。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廣納稅源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不可否認,整齊劃一的大型項目投資,的確讓國內經濟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霾。但動態看來,當下如火如荼的投資在未來極有可能面臨沒有消費懲戒的尷尬。內需釋放緩慢所帶來的負效應將會掣肘投資與出口這“兩架馬車”的進程,無助于提高民眾生活的幸福感,反而可能加重公眾的反感情緒。
17世紀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曾形象地比喻,“征稅的藝術就像從鵝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鵝毛,又要少讓鵝叫。”但隨著環境稅、房產稅等接連被議,坊間對“重稅”之憂再次被撩撥起來,呈現出一片聞稅哀鳴之狀,政府在新增稅收的過程中著實沒有體現出“優雅藝術”。減稅才是符合當前民意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立法機構應當強化對稅收流向的審批權力,只有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夠讓“鵝”不再大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