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南生

不出各方所料,繼兩周前舉行的日本全國第一階段“統一地方選舉”之后,執政黨民主黨在4月24日第二階段的選舉中再度打了敗仗。這意味著,在此次大地震與福島核危機聲中低調舉行的兩階段地方選舉中,民主黨不僅在東京都、北海道和三重縣的知事選舉中失利,也在全國道、府、縣的地方選舉中比原有的議席減少了69席。
針對民主黨在地方選舉中的失敗,不少日本媒體稱之為民主黨勢力的“退潮”,并預料黨內各集團將嚴加追究首相菅直人敗北的政治責任。與此同時,以自民黨為首的各反對黨也已明言將醞釀倒閣運動。菅直人再度被置于隨時被迫下臺的窘境。
“政治休戰”提供喘息時刻
如果不是日本東北發生了里氏9級的大地震和大海嘯,菅直人早在“3·11”(也就是大地震發生當天)后不久,就要緊隨其同僚前原誠司外相,被迫掛冠而去。因為兩者的共同罪名是:違背“政治資金規定法”22條,接受外國人的政治獻金。與前原外相相比較,菅直人從“在日韓國人的金融機關前理事”那里獲得的140萬日元政治獻金,比前原年輕時就認識的在日韓國餐館女老板那里所獲得的還高4倍。既然罪名比首相還輕的外相已經引咎辭職,菅直人也就沒有繼續留戀政權之理。加之菅直人為擺脫小澤“金錢政治”帶來的負面形象,以便提高其支持率而與黨內最大派系的小澤集團及其盟友鳩山集團劃清界限,他在黨內更處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然而,就在前原悵然拂袖而去、而菅直人正艱難掙扎的時刻,日本卻發生了“3·11大地震”。這個突如其來的大災難遂使日本進入“非常時期”狀態,各黨派不得不同意“政治休戰”。這對于原本政權朝不保夕的菅直人來說,無疑提供了一個暫且得以喘息偷安的時刻。但已被定位為患“政權末期癥”的菅內閣究竟能否因此而轉危為安?實事求是地說,從一開始,不少觀察家就表示懷疑。
現在,大地震發生已一個多月,“政治休戰”的君子協定也已告結束,一個多月來未浮出水面的權力斗爭又再度呈現于日本政壇,日本政治權力中樞所在地——永田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度。
國難當頭,“作秀”第一
從各方人馬近日來的動靜,特別是結合執政黨此次地方選舉慘敗后各界拋出的試探性氣球,不難看出永田町此刻的政治空氣相當凝重。
其一,否定菅直人在“國難”當頭時,處理重大危機的能力與魄力。各方對當局此次救災的速度、力度都表示不滿意。加之當政者與東電隱瞞核災的真相,遲遲不肯公布正確數字的態度,或者前后發表相互矛盾的各種相關信息,各方對菅直人的領導能力已喪失信心。特別是日本在未向鄰國通報的情況下就向大海排放核輻射廢液的不負責任行為,更引起鄰國乃至國際社會的嚴重抗議而有損日本的聲譽。這些在選舉期間出現的負面消息,遂成了反對黨抨擊當政者無能的有力證據。
不過,認真分析,福島的核危機的始作俑者,其實是與自民黨利益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核能推進派。菅直人只是不幸恰逢其時接了這燙手的山芋罷了。將所有的責任推給菅直人顯然也有欠公允之處。不過,菅直人在處理這次災難過程中,并未追究問題本質和及時解決難題而增加各方之不安,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其二,指責菅直人在處理危機過程中的諸多言行,與其說是真的為了解決問題,不如說更多的是在“作秀”。一名日本政治評論員便對他數度飛往災區(欠缺重要目的)及正面怒斥東京電力公司的表演頗有微言。至于菅直人緊急任命首相補佐官、內閣官房參與及成立各種“災害對策本部”的機構等,除了要向公眾展示其“政治主導”(而非官僚機構操權)的姿態之外,實際上對災害的處理上并不起真正的作用。
“救國內閣”旨在“延命”
其三是批判首相對成立“大聯合政府”以共赴“國難”的態度欠缺誠意。
為了早日獲得反對黨通過財政追加預算案,菅直人在大地震發生一周后的3月18日,就向反對黨微笑招手,發出如下信息:一是增加三名內閣新成員,邀請反對黨入閣;二是致電自民黨總裁谷垣禎一,邀請他出任副總理兼震災復興大臣。
菅直人突然宣布這個在黨內未經周詳討論就提出的構想,明眼人不難看出其目的無非是想通過這個“舉國一致”的“大聯合內閣”,達到其政權“延命”的目的。特別是讓出掌控震災復興之權的震災復興大臣職位給與土木建筑業界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自民黨人,更被視為是一項與自民黨人及小澤一郎等善搞“金錢政治”的“舊式政治家”沒有兩樣的利誘工作。只不同的是,“草根”出身的菅直人就連“舊式政治家”事前的迂回游說工作(即幕后的交易活動)也告省略,而采取“唐突”致電的方式。
明碼開價,唐突交易
針對菅直人如此明碼開價的交易方式,不少媒體喻之為:與其說是為了“救國”和“救黨”,不如說純粹是為了保住他本人的首相烏紗帽。難怪日本有人憤怒地責之為“趁火打劫”。民主黨的最高顧問渡部恒之就半帶譏諷地指出:如果首相要表達他的誠意,應該前往自民黨總裁室,向谷垣總裁表示愿意讓出首相的寶座,自己退居副總理的職位。他認為,如果菅首相能做到這一點,斷不會被對方所拒絕。
正是在識破菅直人“延命”的謀略及不看好以菅直人為首的“大聯合政權”的背景下,斷然拒絕與菅直人合作的自民黨領導層已向其長期合作伙伴公明黨建議,在國會2011年度第一次財政預算追加案通過之后,就向民主黨政府攤牌。其方式包括在眾議院提出“內閣不信任案”或者向參議院提出“首相問責決議案”。
“菅災”何時消除
對此,第三大黨公明黨雖未正面表態,但該黨國會對策委員長漆原良夫已經明確表示:“在第一次追加預算案成立時,菅首相的任務就告完成。”
至于民主黨內要求菅直人下臺的呼聲,不僅來自原本與菅直人關系鬧僵的小澤集團和鳩山集團的非主流派,也有不少被視為中間派的新人。他們或者成立“忠守與國民許下的諾言、實現震災復興之會”,或者成立“總調和之會”,或者成立“面向國難的學習會”等。名堂很多,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菅直人下臺。一名知名的新聞工作者索性將當前日本面對的災難稱之為“菅災”,認為只有先讓這無能但又不肯承認錯誤、也不引咎辭職的菅直人下臺,“(史上)未曾有過的國難”才能度過。
且看被視為“菅災”的弱勢首相下野劇如何在團團包圍圈中徐徐閉幕吧。(作者為新加坡旅華學者、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