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15歲那年,瑞克·漢森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損傷了脊髓,永遠地失去了行走能力。命運殘酷地將他擊倒,但對生命的熱愛與夢想使他重新振作起來——25年來,他手扶輪椅“走”遍了4大洲,30多個國家;在中國,他坐著輪椅兩次登上了長城。他還是一名優秀的殘疾人運動員,并在22歲時獲得了第一枚殘奧會金牌;瑞克·漢森在用行動告訴所有的人:“殘疾人在藐視上帝,藐視死亡,藐視障礙。”
4月15日,記者在浦東假日酒店見到了這位加拿大的“輪椅英雄”,他接受了《新民周刊》的專訪。
挑戰,永不止步
繼去年世博會后,瑞克第二次來到了上海。而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在25年前,當時,他受到了數以千計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爭相與我打招呼,氣氛非常熱烈,這一切簡直不可思議。”他告訴《新民周刊》,當年他在車禍的重創之后,其實和無數殘疾人一樣都曾迷茫、絕望過,經歷了不可想象的痛苦和掙扎。也許,無論殘疾人本身還是健全人,對于殘疾的恐懼恐怕僅次于對死亡的恐懼了,直到他在醫院里遇到與自己命運相同的一位老人,才使自己有了無畏的勇氣和戰勝殘疾的堅強。那位老人,正是加拿大著名的殘疾人斯坦·斯特朗,他也是因脊柱損傷而癱瘓,然而卻創造了奇跡,一個人搖著輪椅完成了橫穿加拿大的壯舉,成為了殘疾人的榜樣。瑞克·漢森告訴記者:“從那以后,我堅定了要在輪椅上開始了全新人生的想法,感覺自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重生。”
25年前,當年瑞克·漢森就把“長城”視為他挑戰的一個目標,帶著這樣的決心和勇氣,他手扶著輪椅登上了長城。他為此激動得熱淚盈眶,并且成為了當時眾人皆知的“鐵血好漢”。
瑞克·漢森向記者回憶道:“首次登長城時無障礙設施還不完善,許多地方必須有幾個朋友抬上去。”如今,在這次到上海之前,他在北京再次登上了長城,瑞克·漢森非常感慨地告訴記者:“現在的八達嶺長城,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考慮了無障礙通道,非常先進,還有供殘疾人使用的電梯。長城是中國的象征,那里的改變象征著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積極變化。”
在北京,瑞克·漢森見到了坐在輪椅上的鄧樸方先生。作為中國6000萬殘疾人的杰出代表和殘疾人事業的領導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鄧樸方就率先組織和領導開展殘疾人人權保障事業的研究,在全社會宣傳、倡導人道主義和尊重、理解、關心、支持殘疾人的新風尚,維護殘疾人權益,創造有利于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并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環境。為此,在見到鄧樸方的那一刻,瑞克·漢森非常激動,而且從那一刻,他對中國殘疾人的事業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與認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瑞克·漢森經過多年的努力,在22歲時獲得了第一枚殘奧會金牌,此后他在1979年至1984年間,又贏得了19枚國際輪椅馬拉松賽的獎牌以及殘疾人奧運會3金、1銀、2銅共計5枚獎牌。瑞克·漢森認為:體育可以使殘疾人從自己活動的圈子里突破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同許許多多殘疾人運動員從事體育活動一樣,這不止是鍛煉身體,它在運動場上表現出了一種常人所不及的缺憾美,同時也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審美意義和價值,這也是殘疾人與命運抗爭,實現命運“重生”的又一個具體體現!
有夢想,就有奇跡
在加拿大和西方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如果你見到一位坐輪椅的先生摔下來,上去攙扶他的話,你得到的回報是嚴厲的拒絕,他們要堅持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殘疾人的一種恥辱。殘疾人一旦擺脫了自卑心理,就會向健全人挑戰,甚至感到自己比健全人還要強大,健全人做不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在去年的溫哥華冬奧會上,瑞克·漢森手持圣火火炬進入冬奧會開幕式現場的那一瞬,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堅毅的身影,那一刻他再一次讓世界充滿感動。而在此之前,瑞克·漢森還專門在自己的家鄉、加拿大的里士滿市,參加了冬奧會的火炬傳遞儀式,當時,等待圣火的民眾將米諾魯公園擠得水泄不通,中央舞臺上的各種勁爆表演不斷給現場氣氛加溫。作為火炬手,瑞克·漢森駕著輪椅,艱難地經過一條坡道,登上舞臺,并用手中的火炬點燃了圣火盆,全場頓時爆發出陣陣歡呼聲。瑞克·漢森明白,那既是對冬奧會圣火的崇敬,同樣也是對一個殘疾人獲得重生的激勵。
其實,瑞克·漢森的故事就是夢想破滅和重筑夢想的經歷。從他坐上輪椅的那一刻起,他正是用非凡的毅力鼓起了重筑夢想的勇氣。在溫哥華冬奧會上,他還擔任了殘疾人冬奧運選手村的村長。
采訪中,《新民周刊》問瑞克·漢森:“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堅持了長達25年的世界之旅,在這些年里他有沒有彷徨過和恐懼過呢?”
“人有恐懼感很正常,但生活告訴我,只有擁抱恐懼才能克服它。”坐在輪椅上的瑞克·漢森在談到自己輪椅生涯時,眼里充滿了平靜和堅定,“人類在證明人是無所畏懼、無法阻擋的,無論是健康的人還是有殘疾的人,都有理由去證明它。面對一些看似無法逾越的目標時當然會怕,但要相信自己,走下去。當你克服恐懼時將發現,潛能能讓自己大吃一驚。”前年夏天,這位年過半百的殘疾人,還體驗了許多健全人都不敢嘗試的運動——蹦極。談及那個驚心動魄的瞬間,瑞克·漢森幽默地說:“我想我很勇敢,因為我根本沒感覺到雙腿的顫抖。”
采訪中,瑞克·漢森告訴記者,坐著輪椅走了這么多國家,見到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位“輪椅英雄”令他難忘,那就是斯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然而,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在21歲時,他被查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近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不僅終生都將與輪椅相伴,而且當時醫生還曾預言他活不過兩年,然而身體的殘疾越來越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并在1988年出版了《時間簡史》一書,至今已出售逾2500萬冊,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為此他被世人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宇宙之王”。更加讓人佩服的是, 他的樂觀精神感染著無數人,也深深感染著瑞克·漢森。毫無疑問,他們的形象都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偶像和楷模。
瑞克·漢森是輪椅人士自強不息基金會創始人,一直致力于為脊椎損傷人群籌集善款。用他的話說:“之所以用畢生之力去奮斗、去堅持,因為我要獲得重生,要讓更多的像我一樣的殘疾人獲得重生!”
瑞克·漢森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3個可愛的女兒,據統計,在他的“Man In Motion世界之旅”行程中,手扶輪椅跋涉累計走了4萬多公里,途經34個國家,為脊髓損傷研究和無障礙創新項目籌集善款。更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之旅”讓更多的人的觀念發生了轉變,人們由衷地感嘆,受到了激勵,并相信瑞克·漢森的夢想,如果能將殘疾人所具有的潛力發揮出來,他們就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殘疾人就不再是社會的累贅,而同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在加拿大,瑞克·漢森已經由一個響亮的名字升華成自強不息和永不言敗的信念象征,他用過的一只磨得發舊的手套被加拿大宇航員帶上了外太空。那位宇航員曾表示:“與瑞克·漢森相比,作為健全人的我在太空上遭遇的困難可能就不算什么。所以,在太空漫步時每當我看到瑞克·漢森這雙手套時,就能帶給我更多的自信。”
在去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瑞克·漢森從另一位在中國知名度頗高的加拿大人“大山”的手里接過了榮譽獎牌。這是對他一生與命運抗爭、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的褒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