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通貨膨脹像毒品,一旦有誰成癮,戒起來很難。2011年5月我們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5.5%。克制通貨膨脹的最有效辦法是加息,但許多央行都不愿意加息,我們這里最喜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早在2011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便提出,要考慮所有政策工具抗通脹。很對,抗擊通貨膨脹是全方位的斗爭,僅靠人民銀行一家是不行的。比如,《證券市場周刊》一篇文章就稱“銀監會兩只手”:“今年以來,銀監會金融創新部下設的理財產品部一個僅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里,6名工作人員在前4個月審批新發了4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仿佛是2009年高額放貸周期的重現。”過去人們常說,地方政府經常不能認真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但從銀監會的做法看,現在是中央不聽中央的了。
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創新,其結果都是提高貨幣流通量。2010年11月,證監會會嚴打農產品期市過度投機,各種交易保證金提高到10%以上,同時大幅提高日內回轉交易成本。資本市場就是推高物價的一大禍首,連證監會這支輕易不出動的勁旅,也投身于抗擊通貨膨脹的偉大斗爭。只是很可惜,我們抗擊通貨膨脹的勁頭遠沒有搞金融創新產品來得高。
在抗擊通貨膨脹的戰斗中,發改委則勇敢地沖了上去,拿外資企業聯合利華開刀,試圖借此遏制漲價勢頭。但萬萬沒有想到,聯合利華被罰款之后,各方批評發改委之聲不斷,中外企業不退反進,爭相漲價,而發改委也只是坐視。
打擊通貨膨脹,各方只能倚重人民銀行,首先應當加息。只要利率高,金融創新產品就成了無“本”之源——資本市場興風作浪,在很大程度靠的是廉價資本。當初將人民銀行的監管銀行的職能分離出來,專門新設立銀監會,制度設計者也是用心良苦,力圖讓央行更加純潔一些。
我們應當加息,也能夠加息。第一,通貨膨脹率與利率之差就是轉移廣大儲戶的財富,而且主要是窮人的財富被轉移給富人。通貨膨脹率是5.5%,如果利率也是5.5%,那么即便沒有能夠遏制住通貨膨脹,儲戶可以少受損失或是不受損失。這個樸素的道理不用學過經濟學也懂。
第二,有些人擔心,加息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仍然在9%左右。應當加息,以免經濟過熱。現在不加息,更待何時?
2011年3月24日,易綱還表示,“我個人認為中國目前的利率‘很舒服,太高了會吸引熱錢”。這里的因果關系就奇怪了,外匯管理局的存在就是為了制止熱錢的涌入。如果熱錢涌入,那是外匯管理局的工作沒有做好,不應當成為不加息的理由。如果借通貨膨脹來抵擋熱錢的涌入,外匯管理局是舒服了,廣大百姓就苦了。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經理撰文指出,如果食品價格上漲20%,中國2011年年內通貨膨脹率可達5.8%,年底可達7.8%。如果食品價格年內上漲30%,則通貨膨脹率可達到6.5%。我覺得這種分析只強調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卻沒有提到中國資本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如前所述,金融弄潮兒愛煞低利率。外國金融機構看中我們數萬億外匯儲備這一大塊肥肉。低利率再加金融創新,就為它們提供了上下其手的機會。
即便國內農產品緊缺,也不應當成為通貨膨脹的理由。我們不是有很多外匯嗎?以外匯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糧食,也可以為中投公司減少一些投資壓力,何必舍近求遠,到其他國家去搞什么充滿變數和風險的所謂長期投資呢?
2011年3月,易綱預測,通貨膨脹2011年的高位可達到5%。2011年5月,通貨膨脹已經高達5.5%,超出易綱估計高位的5%。
我以為,5.5%的通貨膨脹率還不足以讓易綱和他的兄弟們痛下決心、壯士斷臂。從歷史上看,不到最緊要關頭,決策者總是希望通貨膨脹自行退出。可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遲加息不如早加息。1970年代,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最后以20%以上的利息才將其壓下,美國債券市場也因此被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