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華
自西洋畫進入中國以來,賀慕群可說是中國架上藝術的一個特例。
在20世紀中后期的中國美術進程中,長期于海外孤軍奮斗、終成大器的華裔藝術家可謂屈指可數,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趙無極、朱德群、潘玉良等人。賀慕群出國時間比他們稍晚,雖然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的藝術就在海外獲得了大面積的肯定,但大陸美術界對她還是陌生的。前幾年她回上海定居,大量作品得以借國內各大美術館、藝術空間展示而公布于眾,于是,對她作品的認知正在逐漸加深。
上周上海美術館推出了《賀慕群藝術回顧展》,是賀慕群新年里的一次白鶴亮翅,她將自己在藝術生涯各個階段創作的150幅左右作品展示出來,包括油畫、版畫、素描、速寫等,希望給公眾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賀慕群出生于浙江寧波,后至臺灣、又出國到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赴法,從此在巴黎生活37年之久,60年代的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各種現代藝術思潮層出不窮,賀慕群雖然在藝術思想上受到巴黎自由藝術之風的熏染,喜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藝術表現,但她難做到靜守一隅,回歸心靈,深入到繪畫藝術的本質,以獨特而凝練的具象表現手法描繪現實生活中目光所及的各種樸實無華的事物。
在法國,她的作品明顯受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畫派”的影響,形式構成簡潔,自覺追求平面意味,繪畫語言介于書寫與制作之間,色彩優雅而略帶憂郁,情緒敏感而克制,具有早期“表現主義”比較溫和的表現性格(通??梢园堰@類風格歸于中國“準后期印象派”)。后來,賀慕群在1968年巴黎“女畫家沙龍”中獲油畫大獎,此后在歐洲各國巡回展出。法國藝術圈人士將她視作繼潘玉良之后最為杰出的華裔女藝術家。
自西洋畫進入中國以來,賀慕群可說是中國架上藝術的一個特例,她偏離于中國主流繪畫的演進軌跡之外,游離于近代、當代的話語場景之外,超越了我們慣用的評介體系,讓我們的批評話語陷入了黑洞,一點不夸張,正是她的創作與我們引為典范的主流價值選擇的錯位,決定了她邊緣而艱難的創作歷程。在絕對自治的繪畫王國中,她艱難地留守著一塊遠離政治意識形態和流行美學趣味的飛地。
80年代后,賀慕群的風格有了明顯的突破,先前那些具有隱喻性質的符號慢慢隱退,“靜物”在畫面中逐漸擁有獨立的性格,她用堅定明確的邊緣線刻畫物象,但形式秩序突破了早期的嚴密和緊張感,顯得自由松動。用色大膽,行筆迅疾,并反復揉掃,多次堆疊,油彩厚實,色澤飽和。她突破了早期率性的書寫筆調,而著意于質感的刻畫,形體結實具有浮雕感,以材料的特性完成了主觀質感對客觀質感的置換,她所理想的美學意識從最單純的材質屬性中透射出來,進而召喚出了我們真實的觸覺。她喜歡畫形態各異、色彩多變的水果,有時她會突然放大其中某一個物體的體量,強化了視覺和心理的反差,畫面的物象處于一種緊密甚至是緊張的板塊構成之中,充滿不確定性和動蕩感。
此展覽算得上是賀慕群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一次藝術回顧與展示,不僅對于研究20世紀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和成就,而且對于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挖掘和補充,都具有積極意義。
信息
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
舉辦“大師之路——林風眠、吳冠中作品展”
上海美術館將于3月5日免費向公眾開放。作為向公眾首獻的大展,“大師之路”——林風眠、吳冠中作品展也在同一天拉開帷幕。上海美術館從上海中國畫院收藏的作品中遴選了50件反映這位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同時又從吳冠中生前捐贈給上海美術館87幅重要代表作中精選60余件展出。兩位大師的作品交相輝映,構成了一次難得的視覺盛宴。本次展覽將于3月17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