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

有人統計過,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鼓吹暗殺的圖畫文字,占全部圖文的20%以上。
刺客吳樾覺得,值得自己關心的只有排滿。“排滿之道有二:一曰暗殺,一曰革命”,他寫道,“暗殺為因,革命為果……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
其實暴力革命即便在甲午之戰慘敗后也不是主流。戊戌變法時,舉國士氣受到新氣象的提振,讀書人幾乎都是改良派,改革共識前所未有地強大、堅定——可惜,等待人們的只是六君子的一腔熱血。接著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由于朝廷倉皇西奔,愛新覺羅家族統治的合法性,已經所剩無幾。這越發堅定了激進的看法——清王朝的腐敗是中國富強的最大障礙;改變現狀的第一步,不是立憲,而是改朝換代。暗殺時代由此發端,并且逐步升級,愈演愈烈。
從肉體上消滅幾個權臣,能夠改變晚清的局勢嗎?這種爭論一直都有。但是,刺客們覺得,比起暗殺來,朝廷和咨議局里關于立憲的清談,難道就能讓中國擺脫腐朽的專制政治,變成強大的現代國家?
后來,再后來,當革命者成為掌權者,刺客變成政客,暗殺者成為暗殺對象,革命黨人的“暗殺時代”,就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