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三年過去了。災區的文化重建顯然是四川地震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重建到底給四川留下了什么?
在走訪災區的過程中,所到之處,記者深切地感受到災區人民對文化重建、文化生活的企盼,也感受到四川當地文化與援建方地域文化的融合。
從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山東援建的新北川到廣東援建的映秀鎮……一座座科學規劃、重現風情的新縣城生機勃勃。除了“東莞大道”、“錫旺大道”、“飛鴻廣場”等地名地標融入了當地百姓對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外,在保留四川當地建筑風格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對口援建的公共文化設施無不融入了援建省市的地域文化元素。
三年后的今天,四川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在保護中得以傳承,在融合中正實現著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四川災區公共文化設施的開工率達99%,重建項目完工率達88%,文化產業項目完工率達90%,文化遺產和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完工率為74%,文化市場服務網點全部恢復。
特色羌族文化
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區,總人口16.9萬,其中羌族人口近10萬人,占總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有著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遺產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在慘烈的5·12大地震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數被毀,且大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也在地震中遇難。由于羌族沒有文字,羌族語言、文化均靠年長者口授身傳來傳承。熟知羌族技藝的傳人遇難可能就意味著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從此“斷了香火”,中國羌族文化一度面臨著絕響的威脅。
母廣元,71歲,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文化傳承人?!?·12”汶川特大地震中,母廣元在北川縣城的家成為廢墟,還經歷了3位親人遇難、女婿自殺的多重打擊。這位堅強的羌族老漢艱難地從傷痛中站立起來,投身到羌文化的搶救工作中,用他洪亮的歌聲和風趣的解說傳承著羌文化。
青峰翠谷,鮮花爭艷。一片片果林,一棟棟羌族石砌碉樓,一排排紅燈籠掩映其中。伴著和煦的春風,記者日前走進了美麗而充滿傳奇色彩的北川縣曲山鎮石椅羌寨。震天的鞭炮和歡快的鑼鼓聲把記者一行迎到漂亮的山門前。沒等進門,記者們的手腕上就被一群熱情的主人系上紅色的“吉祥帶”。
“遠方的貴客呃,歡迎你到羌寨來嘛,請你歇一歇,喝杯甘甜的羌家酒……”遠遠的就飄來一陣歌聲,母廣元身著羌族服飾,站在石椅羌寨門口,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石椅村,又稱石椅羌寨(羌語稱“拿巴日格”),位于北川老縣城東,緊挨地震遺址博物館和唐家山堰塞湖,因這里有一把神奇的天然石椅而得名。震后的石椅村人認識到,必須重振古羌文化雄風,讓羌族文化帶動旅游事業,以旅游業帶動村里經濟的發展。在大力打造羌族文化的過程中,石椅村不僅修建了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房屋,而且還用服飾和歌舞等形式,向游客們展示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
2009年7月,帶著用羌文化為群眾致富增收的念頭,母廣元受聘來到了北川曲山鎮石椅羌寨,負責傳播羌族文化和禮儀,每天過著充實又忙碌的生活。他說:“石椅羌寨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前來游玩的客人越來越多,像今天就有300多名客人要到羌寨來。我們要用羌族的傳統禮儀迎接遠方的客人,舉行古老隆重的進寨儀式。”
閑暇之余,母廣元最喜歡的便是向姑娘小伙兒講授羌族的歷史文化、神話傳說以及禮儀等。此外,他還廣泛地搜集整理了羌族民間情歌,并匯集成書。他告訴記者:“羌民族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羌族子孫,我有義務將羌文化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比缃瘢@座具有濃郁羌族特色的“石椅羌寨”寨門就是在母廣元的指導下修建而成。
據石椅村村主任陳華全介紹,村民們還在文化廣場規劃區新建了一棟面積為1000余平方米的羌族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和羌族文化培訓基地,其中有能容納百人以上的會議廳、羌族歌舞訓練廳以及羌繡等非物質文化實物展廳和羌族歷史文化講座室。
陳華全表示,震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古老的羌文化,“像石椅羌寨這樣,發展旅游業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也發揚羌族文化,兩者互相促進,何樂而不為呢?”
暮色將至,炊煙四起。記者了解到,如果晚上有客人留宿的話,寨子里就會是一片歡騰熱鬧的景象:熊熊的篝火燃燒著,身著羌族服裝的姑娘小伙兒們會圍著篝火熱情起舞,清脆高亢的歌聲伴隨著原生態的鍋莊讓人置身于最純粹的羌風羌韻里。
18地多元文化
特色的羌族文化在搶救與保護中繼續傳承。
而對口援建,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獨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殊機制,也為災區的文化重建帶來特色鮮明的文化融合。
在無錫援建的漢旺新鎮,粉墻黛瓦、馬頭墻,這加入了江南水鄉元素的建筑風格意外地與這片山清水秀相得益彰;“一鋪養三代”,本是廣東商人的千年商經,但汶川縣水磨鎮家家有鋪面,形成了前店后居的新格局,在藏羌風情流淌的小鎮廣場上,黃飛鴻的塑像還是讓人看到了佛山援建者所特有的漢族文化;由上海援建的“壹街區”里,很多公共設施和居民區都融入融合了上海石庫門的設計理念和施工工藝;江油市李白紀念館、李白故居在地震中受損嚴重,河南援建者在展示區內新增了“杜甫堂”,續寫李杜所代表的源遠流長的川豫情誼;在新北川羌族特色商業步行街入口處,山東石敢當與羌族碉樓隔街呼應……
無疑,援建地各自多元的文化給地震后的四川帶來了新的驚喜。來自東部和中部地區的18個省市與四川18個重災縣結成對子,在保留四川當地建筑風格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對口援建的公共文化設施無不融入了援建省市的地域文化元素,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齊魯文化、江南文化、燕趙文化、瀟湘文化、中原文化等在巴蜀大地開花結果,異彩紛呈。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綿竹年畫南派木版年畫的發源地——“新年畫村”孝德鎮大乘村的援建者正是蘇州。蘇州桃花塢與綿竹同列我國四大年畫之鄉,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搶救與保護綿竹年畫的過程中,四川綿竹和蘇州桃花塢兩大年畫流派的傳承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從文化相親到文化相容,通過“年畫上墻”工程的啟動,大乘村農居整體進行風貌改造,建筑體現川西民居特色,均為白墻、灰瓦、翹檐,墻面上展示著三國故事、二十四孝等主題的綿竹年畫。2009年3月,綿竹年畫工作者組團到蘇州,與桃花塢年畫舉行作品聯展;2010年2月,7位桃花塢年畫藝人帶著60余幅蘇州年畫精品,在第九屆“中國·綿竹年畫節”上與綿竹年畫聯袂展出。
此外,在年畫老藝人陳興才的帶領下,年畫產業建設開始興起,年畫家庭作坊增至百戶,從事年畫產業的人員增至200余人。通過將農房重建與鄉村旅游、年畫產業建設結合起來,大乘村成為綿竹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
蘇州桃花塢和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發展道路不盡相同。綿竹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應光對兩種年畫有十分深刻的認識,“綿竹年畫產品更多地作為禮品和實用品進入了消費市場,綿竹年畫產業也已形成多元特色。從這一點上來說,綿竹年畫的傳承、創新和應用值得蘇州桃花塢年畫借鑒。但在從業人員的藝術功底、刺繡技藝、年畫裝裱以及年畫產品的品牌和市場意識等方面,桃花塢則發展得更好?!?/p>
18種文化遍布四川災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沖擊和融合的意義比“湖廣填四川”和“三線建設”所帶來的沖擊和融合更具體、更深遠。
正如成都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在與記者聊天時說的那樣,這次對口援建中最了不起的就是文化大融合,“雖然表面上看是一些城鎮重建、產業重建,但中華民族其他地域文化幾乎都集中地融合到我們災后重建當中來了,這種對口援建帶來的文化影響力,特別是附著在建筑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對四川文化的多樣性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