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偉
長期以來,中國在推進司法權的依法獨立行使方面,屢屢受阻,步履艱難。這不僅表現在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傾向依然存在,甚至直到今天,還仍然存在著某些司法體制上的部門化、企業化的現象。今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在參加全國人代會湖北代表團審議“兩高”報告時,透露了中央高層批準鐵路檢察院轉制脫離鐵路企業并劃歸地方的信息。另有消息表明,除了鐵路檢察院,鐵路法院也擬轉軌,各地鐵路法院、鐵路檢察院全部劃歸各省市自治區地方檢察院、法院統一管理。
鐵路檢察院和法院劃歸地方,是中國近年來不斷推進司法機構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飽受法律學者和社會各界關注和詬病的鐵路司法姓“鐵”的問題,或將可以獲得根本性解決。但時間過去許久,鐵路檢察院和法院劃歸地方的事,卻杳無消息,不由得令人懸念。
在鐵路系統內部單設公安、檢察和法院機構,確實是中國現行司法體制上的一個“怪胎”,也可以說是一個“污點”。由于歷史原因,早在計劃經濟年代,鐵路公安機構即已獨立存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配合當時席卷全國的“嚴打”戰役,整個鐵路系統迅速建立起隸屬于自己的三級檢察院和法院,專門負責審理各類涉“鐵”案件,形成了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司法機構。
鐵路系統長期政企合一,但除了鐵道部屬于正部級國家機關外,各鐵路局及其以前所屬的分局,早已成了企業性質。因此,鐵路系統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事實上成了國有企業管轄之下的行使國家治安、司法權力的機構,它們的人事、財政和物資裝備等全然受著鐵路企業的管控、配置和調度,幾乎成了國家司法體系之外的“獨立王國”。在此之前,我國的民航、交通、石油、林業、礦山等企業和機構,也都實行類似“獨立”的體制,但它們早已紛紛改革、脫鉤,使公安司法權力回歸姓“公”,只有“鐵老大”長期維持不變。直到現在,最應具有獨立性的檢察院、法院,體制依然如故,成了司法機構體制改革的“最后一個堡壘”。
鐵路系統內的檢察官和法官,在組織人事身份上并不屬于國家公務員,他們的工作職責雖然就是行使國家的檢察權、審判權,負責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刑事、民事等各類訴訟案件,卻無需通過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也不經各級人大的正式任命。他們的實際身份,其實依然是企業工作人員。這樣的體制安排和司法者的身份職責,雖有“歷史上的原因”,但顯然與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及當代法治的理念、司法的精神相去甚遠。人們不僅由此會對鐵路司法的獨立性、客觀性產生合理懷疑,會對其訴訟過程及案件裁決的公正性、公信力形成信任危機,甚至會直接對其“司法權”的正當性、合法性提出質疑,對其“司法活動”的權威性、有效性形成強烈懷疑。這也正是近期中央高層下決心對“鐵路司法體制”進行徹底改革的重要原因。
在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會上,吳邦國委員長向世界宣布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人們也確實親身體驗到中國法律從無到有,從粗疏到細密并不斷走向完善的過程。但也必須看到,法治構建并不僅僅表現在作為“字面法律”的各類規則的建立和完備上,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及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公安、檢察、法院機構體制,使司法真正依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行,讓法治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治國理念和自覺行動,才是實現法治的重要標志。
由此而言,“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不過是邁向法治國家理想目標的重要步驟,也可以說是第一步,在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同時,更要將著力點放在改革尚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發展的現行司法體制上,讓國家司法權真正姓“公”、姓“民”和姓“廉”,從體制、機制上消除司法對于企業、地方和行政的依賴甚至依附關系,確保各級司法機關的獨立、客觀和公正,承擔起憲法和法律賦予它們職責。
中國鐵路系統是一個包含有政府機構、壟斷國企乃至檢察院和法院在內的超級綜合體。中國鐵路的改革頭緒多端,本應由輕重緩急之分,但“7·23”特大交通事故之后,改革非但不見其人,甚至漸漸不聞其聲,已經提上日程的改革,也沒有按計劃進行。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況。作為一個法學界人士,我一直期待鐵路司法機構的“落地”改革,能夠干脆利落,使“落地”后的檢察院和法院無論是在體制還是在感情上,都不再姓“鐵”,能與其他地方國家司法機關一樣,嚴格依照國家統一的法律規定履職,做到“鐵面”無私、公正司法。(作者為知名法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