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舞

9月18日下午,林青霞《窗里窗外》內地首發式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行,導演徐克主持了林青霞與姜文的對談,這一特別場次讓“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達至頂點,也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及其女舵主劉瑞琳成為今年最拉風的內地出版機構和出版人。
一票難求的盛況不僅出現在“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特別場”中,也出現在9月9日至9月12日的“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主體活動中。9月10日上午,沙龍首場主題論壇“世界向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向世界開放”在前門23號院的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舉行,不少讀者冒雨提前兩三個小時來領票。上千讀者排隊排到隔壁的國務院參事室往東數百米,總編輯劉瑞琳和“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創意總監、當紅媒體人梁文道幾度出來安撫一時無法入場的讀者。
這種讓主辦方“痛并快樂著”的火爆場面,與會青年學者熊培云稱“只在巴黎奧賽博物館免費開放日才見過”;樂評人、作家張鐵志也“非常感動”,因為“臺灣已經很少有這樣對知識的熱情”。
9月11日傍晚,秋風習習,數百聽眾或坐或躺地在天安時間的露天大草坪上聆聽樂手小河與周云蓬的演唱,一些年輕人邊聽邊流下了熱淚……開放、參與、純粹、公共關懷,這是一個屬于文化與思想的節日。
“打開”帶著干脆起而行之的動態
“理想國(imaginist)”是北京貝貝特2010年中秋正式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其品牌詮釋是“想象另一種可能”。
“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0”計有20余位嘉賓、2場主題大論壇、13場沙龍,今年則擴展至40余位嘉賓、3場大論壇、12場沙龍,還新增2場露天演出——演講嘉賓集一時之選,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與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楊奎松等難得地出席了沙龍活動,只有為父親守孝的學者易中天和作家羅永浩因故缺席。
年度主題和各場話題無疑是“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被華語世界各地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接納的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也是吸引廣大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重要因素。梁文道連續兩年無償擔任創意總監,還全程主持了今年的3場主題論壇。
今年的總主題是“打開”,它源于劉瑞琳和梁文道、許知遠、熊培云、劉瑜、張鐵志等人的一次餐敘,由梁文道首倡。梁文道多年前曾參與過一份文化周刊《打開》,刊名是作家朋友素黑所起,這給了他靈感:“比起大家熟悉的‘開放二字,‘打開顯然帶著股受夠了了無止境的坐言,然后干脆起而行之的動態。好比困處鐵屋,吶喊了半天,天地不應;于是起來開門,不管那扇門有多難開,甚至不管那堵墻上到底有沒有門”,“你可以說這到底是個沙龍,一幫人光坐著(或者站著)說話,怎么看都不像行動。然而我相信言語的力量。例如微博,無非言語而已,但每一個在微博上發言的人卻都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己有了力量”,“甚至,你還可以懷疑被打開的是不是一個潘朵拉的盒子”。
3場主題論壇的題目分別設計為“世界向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向世界開放”、“民國是歷史還是現實”、“時代的青年還是青年的時代”,這些都是當下中國公眾特別是青年廣為關注的迫切命題。對比去年的總主題“想象另一種可能”以及兩大論壇主題“想象下一個十年”、“期許一個華文文化共同體”,劉瑞琳認為,“‘想象另一種可能是對為什么要舉辦理想國文化沙龍的一種闡釋,相當于一個序曲,定下一個基調”,“今年的主題則更為鮮明并且貫穿始終——‘打開。這個主題通過3場論壇作有層次的展開: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我們與歷史的關系;我們與自我的關系”。
除了主題論壇,人文空間里面,楊東平、朱永新、梁曉燕談教育問題;史航、駱以軍、葛亮談“故事該如何說下去?”;張鐵志、郭于華、熊培云則談“底層關懷與中國鄉村社會”;馬世芳、周云蓬、MC仁談音樂;小寶、舒國治、王軍談三城記;還有吳思與賀衛方繼去年的對談后,今年再次談權力問題等等,每場演講都吸引了眾多聽眾。而朱濤、聶永真、朱贏椿、歐陽應霽、杭間、陳丹青等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們則匯聚創意空間談設計。
打造一流品牌
“理想國”漸成品牌,它為作家、學者們提供了互動平臺,也搭建了與民眾溝通的高效渠道。“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開幕酒會在北京貝貝特自成風格的四層小樓內舉行,熊培云迄今尚未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過書,但和他類似的很多“非直系作者”均受邀參會,酒會現場也不乏存有一定競爭關系的出版人。當晚,熊培云在微博中回憶:“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第一次現場感受廣西師大出版社的人緣與氣象。事在人為,感謝劉瑞琳搭建了這么好的交流平臺。”
事在人為,品牌自有力量。
2003年10月,在山東畫報出版社服務了十年的劉瑞琳從副總編輯、《老照片》主編任上“轉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與她一同“轉會”的還有暢銷書作者陳丹青。執掌北京貝貝特近七年后,“為了人與書的相遇”的口號及實踐極大地提振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這家西南出版機構的整體品牌形象。
涉獵民國出版史時,劉瑞琳發現“民國的出版社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作用”,所以這幾年北京貝貝特慶生時,都會將作者、海外合作伙伴及記者分批請到公司內參加一個小Party,“我們就是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讓大家交流” 。
當作者資源越積越多,而且有陳丹青、梁文道兩大鐵桿作者以及著名設計師陸智昌等人的鼎力支持后,劉瑞琳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讓作者直接與讀者交流,全新文化品牌“理想國”去年中秋應運而生,內部慶生會也升級成了“理想國年度文藝沙龍”:“這個文化沙龍活動本身沒有多少功利,我從來不會問營銷部今天賣了多少書,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在給一個作者做活動時,他的書并沒有出來。”
陳丹青、梁文道是劉瑞琳旗下用高版稅都難以挖走的重量級暢銷作者,甚至有上海出版人專文探討她是如何維系陳丹青這樣的暢銷書作者的。有網友形容劉瑞琳“長袖善舞”,但她認為,其團隊只不過是通過提供完整的營銷方案和“做好書”來培育、維系作者,是通過品牌的力量來維系作者的忠誠度。所以,陳丹青會主動將藝術家蔡國強介紹給北京貝貝特,白先勇、董橋、蔣勛會分頭說服林青霞在多家強有力競爭者中選擇劉瑞琳作為《窗里窗外》內地版的出品人。
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聽了劉瑞琳對“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的介紹,數月前欣然受邀擔任組委會顧問,還成功動員港商施永青贊助本屆活動;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調整了在南開大學的活動時間,專程參與首場主題論壇。無疑,正是親友、作者這些鼓勵,給了劉瑞琳拓展“理想國”品牌的足夠勇氣和信心。
劉瑞琳對話題的拿捏、對品牌的關注由來已久,北京貝貝特長期聯系的各地媒體超過500家。“我們公司一切圍繞著產品進行宣傳”,劉瑞琳對大眾媒體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業內媒體,她的團隊更是以“瘋子”一樣的敬業精神和突出的專業能力、執行力著稱于北京出版界。
忙完林青霞和姜文的對話會后,劉瑞琳可以稍事休息了,但她的一段話又傳遞了這位出版界女強人對來年沙龍的展望:“當然是希望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這個更好,不是指規模意義上的,比如今年活動比去年更多,形式更多樣,嘉賓更大牌或者說觀眾數量更多……不能這樣去比較。而是要看活動本身的理念、特點、風格是不是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它提供的東西是不是更扎實、更精彩,它產生的影響是不是更深入、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