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鄂爾多斯已成為中國西北部一座頗具神秘色彩的財富城市。憑借豐厚的煤炭,僅有160萬人口的鄂爾多斯,2010年人均GDP超過了北京和上海,被人譽為中國的“小香港”、“中國的迪拜”。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懷揣著足以傲視全國的豪邁之情,但心中的隱憂也同時潛滋暗長。在成功邁出共同富裕第一步之后,鄂爾多斯已走到了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前。而這也正是當下其他資源類城市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
從一個經濟學視角觀察,鄂爾多斯的富裕是一個全民富裕的樣板,這遠不同于資源城市“局部暴發”的模式。
與多數中國北方城市類似,晚上大約八九點鐘,鄂爾多斯的城市商業中心就陸續關門。但是與絕大多數中國城市的不同之處在于,那些走出商場、拎著大大小小超市購物袋的普通市民,會打開一輛輛價值百萬以上的豪華越野車,把采購的商品隨意地放進后備箱里。當地人士常常以鄂爾多斯是一個真正“橄欖形”社會而自豪。如此結論,或許還需要進一步嚴謹的數據予以論證,但鄂爾多斯當地幾項全民共富的政策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須諱言,十年前的鄂爾多斯還是內蒙的窮困地區,十年后之所以能夠富裕如斯,極大程度上是隨著煤炭價格暴漲而來。但是,當地卻一直注意避免煤炭只是讓礦主富裕,卻讓市民公眾貧困,致力于努力讓資源財富普惠全民。其中的核心做法包括,大幅度提高拆遷補償款標準、超前超常規建設保障性住房、教育費用大幅度減免等。值得一提的是,鄂爾多斯無論是城市拆遷還是農牧民轉移,其補償標準都按照國家最高標準執行,而在實際操作中甚至對于虛報人數、面積也是“睜眼閉眼”。由此,很多市民一夜之間就成為百萬或者千萬富翁。同時,當地很多沒有“暴發”的市民,特別是一些城市基礎工作人員也沒有被邊緣化。大規模的廉租房建設,使得很多人低收入者可以住進廉租住房中,最低的房租每平方米每月只有1元。不僅如此,當地大規模建設的經濟適用房、限價房,也全面向市民開放,無論是否擁有寶馬、奧迪,也都可以申請。這些普惠全民的財富分配政策,足以傲視財富更加豐富的國內一線城市,也應該成為各地學習的樣板。
客觀而言,全民共享資源厚利的思維在各座資源型城市中均有所體現。在同樣憑借煤、油、氣等豐厚資源快速致富的陜西神木縣,地方政府部門也積極實踐了經濟成果“最大面積地惠及全民”的思路,并于2009年3月首開全國之先河推行了全民醫保制度。在經歷了醫療資源緊張的過渡期之后,如今這一制度已轉入正常運行階段,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但現在的問題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當如何把控。當下提供財富源泉的資源多年后必然會面臨衰竭之痛,這些城市若要長期維護繁華之景,就必須未雨綢繆地尋找下一座“金礦”。
從負面的角度理解,鄂爾多斯當下超級發達的民間信貸資源或許醞釀著金融風險。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將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稱作“鬼城”,因為這里的豪華建筑雖然鱗次櫛比,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劇院、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等在內公共設施一應俱全,但卻乏人問津,甚至出現了“康巴什車頭比人頭多、街上的清潔工比行人多”的怪現象。面對這座炫富式的城市群落,觀者難免擔憂康巴什新區已面臨著房產泡沫的侵襲。但如果從正面的角度審視,或許重金打造“荒漠新城”正是這座城市尋找突圍路徑的積極嘗試。延展新的城市空間或將為未來十年、抑或數十年之后經濟發展做好了硬件承接。由此看來,“鬼城”的存在是否合理,還需要時間給予證明。
鄂爾多斯的富有無疑是讓人艷羨的。但自然資源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不可能永續,民眾的智慧與創新精神才是創富的永動機。鄂爾多斯的財富神話是否被續寫,或許就要看“鬼城”能否能變“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