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今天看到網上寫:“一線城市房價連續兩個月停漲,拐點隱現。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16個,持平的有30個,比7月共增加了15個。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一線城市房價持平,這是一線城市的房價連續兩個月出現停漲。”于是后面一篇評論在說宏觀調控政策如何見效云云。這說來真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用數字說話本來是最為公正客觀的方法,但人們對數字信息的過于信賴就使自己很容易被輕易騙過。
對上述數據最簡單的質疑自然是沒有成交量信息,如果公布的價格停漲背后是以犧牲成交量為代價的,我們很難說宏觀調控是有效的,因為交易被抑止并不是供需被解決,潛藏于背后的供需矛盾有可能像被堤壩暫時堵住的洪水一樣在積蓄力量,以造成更大的勢能和風險。
同理,在網上看到北京交警公布的“治堵”成績顯著的數字,說北京三環高峰時間平均車速提高了百分之多少,平均堵車等候時間縮短了百分之多少(具體數字已然不重要)。如果可以公布多少人想搖號買車搖不到,多少人被限行而出不了門等“扭曲”信息,估計這個數字就會顯得很蒼白——你要是把車都給禁了,長安街可以當高速公路使,但這樣的“治堵”又有什么意義呢?
每組數字變量的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意義,而當單純把數字作為評價標準的時候,人們往往忘了那些本該成為關注核心的意義。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當你看到“百分比”的時候,你要多想想絕對值,當你看到絕對值的時候,你我想想百分比。隨時將兩個指標放在一起,你就能看出數字的意義到底何在,而某些人關注數字的目的又到底何在。
無獨有偶,有學者發表文章呼吁關注老齡問題,這本是一個公認應該被關注的問題。但他的論據是中國是世界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老齡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可想而知老齡化問題是嚴峻的!我承認這個結論,但我對這個蒼白的論據感到無奈——你讓英國全國變成老頭老太,也湊不出1億老年人呀——如果不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很難說明老齡問題的嚴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