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明
日前,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全臺灣首映,橫掃千軍,刷新了臺灣地區(qū)近年來最賣座電影的紀錄。《賽德克·巴萊》講述臺灣抗戰(zhàn)史上真實的霧社事件: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人不堪日本侵略者的壓迫,起而英勇反抗,最終被殘酷鎮(zhèn)壓,這樣一個悲歌慷慨的故事,完全適合于吳宇森式的暴力美學風格,美國越戰(zhàn)大片的聲光效果,以及好萊塢式全方位出擊的廣告營銷模式,所以,這部耗資新臺幣7億元(約人民幣1.6億元)拍攝的電影,還未正式上映,已有萬人空巷,先聲奪人的氣勢。從目前的熱度上來說,這部電影已經(jīng)不僅作為一個電影,而且作為一個重大事件,一個盛大節(jié)日,充分釋放媒體的狂歡、經(jīng)濟的熱力、民眾的潛意識:超越藍綠惡斗,化解族群仇恨,無疑是成功的。
政治上成功的標志,是在臺灣的凱達格蘭大道,舉辦了全臺首映。首映完畢,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長達10分鐘,其間不斷有觀眾大喊“臺灣加油”。要知道,凱達格蘭大道,是百萬紅衫軍反貪腐,倒扁的戰(zhàn)場,是藍綠兩大陣營游行請愿的政治大道。現(xiàn)在,一部根據(jù)描寫臺灣原住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史詩電影,在這里首映,馬英九與蔡英文都雙雙出席首映式,而且純粹作為觀眾,沒有安排他們?nèi)魏伟l(fā)言的儀式,這被臺灣媒體譽為藝文超越政治、體現(xiàn)文化的力量的創(chuàng)舉。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疑是超越政治的。但是真的就有這樣純粹的藝術(shù)么?正如約瑟夫·奈在《柔性權(quán)力》一書中說:“有價值的資訊與娛樂之間的界線從來都不像某些知識分子所想的那么清楚,而在一個媒體當?shù)赖氖澜纾瑑烧咧g的分別更是模糊。”這是說當今時代我們要清醒認識到藝術(shù)與政治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只是要看什么樣的政治。超越藍綠惡斗,絕不僅僅是臺灣某些政客所標榜的第三種勢力的政治,而是民眾心中最大的政治。臺灣的民眾,在認同的問題上,太悲情了,太撕裂了,猶如一個孩子,好好地長大了,然而突然有人告訴他,你不是這個媽生的,不是這個爸爸生的,甚至,你不是這里的人,他突然沒有家了。親人的面孔也詭異了。因而,臺灣多么需要一個超越這一切,亮麗地、有力量地、暢朗透氣地喊出來:臺灣,加油!
所以,綠營媒體做的文章:這部電影強調(diào)原住民的反抗外來侵略史,正是隱喻臺灣是臺灣自己的,外來者都是侵略者。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大刀,隱喻著向所有的外來侵略者砍下去。這樣的狹隘政治的解讀,其實是貌似政治,其實是虛假的意識,因為它只是政客們的觀感,而不是創(chuàng)作者的想法,更不是觀眾的觀感。
所以,說到底,《賽德克·巴萊》,并不是藝文壓倒了政治,而是藝文高揚政治,只不過,是公民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