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喆 丁肇辰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 100000)
引發媒體墻面的產生的歷史背景,需要追溯到上世紀的光影劇場的風行,以及建筑師對于建筑外形的兩方面因素。在過去幾千年,建筑的外表在建成之后,需要等待非常久的時間才有可能發生變化。而在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今天,建筑材料技術的突破以及新興媒介的問世,建筑墻面轉化成為一種大型多維度圖形輸出設備,一種可以展現豐富信息內容的媒體墻面。
論及媒體墻面與光影劇場的關系,首先要談及的是一個經典的媒體墻面案例《體·映·戲 2003》(Body Movies 2003),這個作品由加拿大知名新媒體藝術家 Rafael Lozano-Hemmer 設計完成。設計師在廣場上將非常強的投影光束從三十公尺高的升降塔上打在一塊約一千兩百平方公尺的互動投影幕上,站在影幕面前的人會在互動影幕上投射出自己的影子。這些影子能夠根據人與燈光距離的遠近產生從2米到22米不等的高度變化。最后在整個投射影幕上會有大小不一的各種影子形成極富創意的影子畫面。由于這個裝置,既有極高的娛樂性,而又簡單大眾,因此吸引大批路人參與其中。(圖1)
圖1 《體·映·戲 2003》(Body Movies 2003)及靈感
而這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是荷蘭畫家如林布蘭的一副名為《影子舞 1678》(Shadow play 1678)的畫。這幅畫是關于影子成像的一個透視技法。從這幅畫中,不難理解這是一個由影子構成戲劇劇場,而設計師就是將這個影子劇場從室內搬到了戶外,將戲劇的導演權交到了參觀者手中。
媒體墻面,究其本質,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奇特的劇場形式。墻面就是一個大型的熒幕,墻面上展示的內容就是戲劇的內容,與之內容互動的用戶,就是看戲的人們。互動墻面與之劇場形式一個鮮明不同案例是內容表現,互動墻面的內容更多是由觀眾主導,而劇場的內容完成是由編劇主導的形式。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東方的皮影戲。但不論如何,戲劇劇場對于媒體墻面的萌芽產生了一個極為深遠的影響。
1.建筑師的奇想
如果說光影劇場帶給是從外部對媒體墻面的產生影響,那么建筑師對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的拓展構思也就從內部催生的媒體墻面的產生。2003年著名的建筑師Peter Cook在設計格拉茨美術館建筑外形時,提出并實現了“信息交流顯示(Communication Display)”的建筑理念,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建筑師已經從主觀上,將建筑轉化為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而不僅僅是從美學上,形式結構的角度,賦予建筑新的形式,新的理念。同樣 建筑師對于建筑構想不光停留在建筑物表面,更是擴展到建筑空間這一層級。空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空出的體積,更多的成為一種信息承載的場所。(圖2)
圖2 格拉茨美術館外形圖
光影劇場與建筑師的自由暢想催生了媒體墻面產生的萌芽,而更多新奇豐富的媒介形式的出現無疑為媒體墻面的發展推波助瀾。首先LED技術出現,為媒體墻面提供了一種高效節能的光源形式,然后推而廣之,激光藝術,水幕墻面,等等多種形式。
新媒介是媒體墻面發展的主要動力。說起新媒介我們必須探討他的媒介藝術(media art),媒介藝術也被稱為綜合媒介。即藝術家用傳統繪畫,雕塑以外的一切工業,商業和技術材料從事的藝術創作和探索,諸如拼接,裝置等。媒介藝術是建立在對大量新興工業材料的研究基礎之上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藝術家在技術和和機械化得工業文明的表面上探索藝術的可能性,而60年代發展起來,并在80年代末成熟的視頻藝術及90年代異軍突起的電腦技術,則是當代科技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反映了藝術家試圖將尖端科技與先鋒思考相結合,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和世界感知的新方式,而建筑墻面成為這些尖端科技與先鋒思考轉化實際應用絕佳平臺。[1]它能夠將思想,創意的效果,影響力無限擴大化。
媒介藝術的形式不勝枚舉,當它都與數字技術產生關聯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娛樂方式。這些新藝術形式把曾經完全分離的兩個概念——“藝術”與“科技”之間建立全新的對話與互動。[2]數字技術的革新使得媒體墻面的產生新的革新,游戲,廣告紛紛與媒體墻面進行聯姻,現在在一個大型商貿中心,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形式的廣告案例。廣告結合媒體墻面的新奇的展現形式,為其品牌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更好的契機。
廣告媒體墻面是一種基于建筑墻面為載體的大型圖形輸出媒介,它以廣告形式出現,是商業廣告的展示一種新形式。這種新廣告媒介形式,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心相當的普及,諸如,北京的世貿天階廣場,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美國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 以及拉斯維加斯大道(The Strip)等。在這些廣告媒體墻面密集地,建筑已經變身成為一種大型廣告媒介載體。每時每刻展現絢麗多彩的廣告信息。在2011年夏天,由別克品牌攜手全球頂尖制作團隊重磅打造的史上最強3D大片《越視界@別克 2011》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以樓體秀的形式在三地的潮流地標建筑震撼登陸。上演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裸眼3D視覺盛宴,在人們沉醉于視頻傳播媒介中,將企業的形象進行廣泛傳播。(圖3)
圖3 《越視界@別克 2011》3d 樓體秀
媒體墻面成為一種顯示媒介時,數字信息的傳達就有了一種新的途徑。信息媒體墻面由此誕生。最為鮮明的信息媒體墻面案例就是之前提到的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 2003》(Kunsthaus Graz 2003),這是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Peter Cook)最經典同時也是等待最久的作品,彼得庫克在20世紀的70年代提出了“建筑就是信息”的這個大膽的預言,他等待了30多年才將這個預言實現。也就是他親自設計的格拉茨美術館,整個建筑表層安裝了一種名為BIX的發光裝置,共計930個環形規格的40瓦熒光棒被鑲入900平方米的外部表面中,從而形成一個九百平方公尺的超大型低分辨率顯示屏,屏幕顯示的內容與展覽內容實時相關,充分實現“信息交流顯示(Communication Display)”的建筑理念(圖4)。
圖4 《格拉茨美術館 2003》(Kunsthaus Graz 2003)
藝術性媒體墻面簡而言之,是媒體墻面作為一個藝術作品,而存在于建筑物表面的應用形態,因建筑物本身的固有外墻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表達,而媒體墻面的出現則將固有的藝術形態升華為另外一種全新的藝術內涵。
2007年發生在荷蘭鹿特丹的《激光標簽 2007》(L.A.S.E.R TAG 2007),就是藝術性媒體墻面的代表案例,作品由一個名為Graffiti Research Lab組織制作而成,設計人員采用光影涂鴉技術將綠色激光筆投射到建筑大廈上,使得建筑外觀上呈現出一些充滿創意的畫面,建筑墻面瞬間成為一面可以任意涂寫的畫板,充滿童趣以及藝術性。(圖5)
圖5 《激光標簽 2007》(L.A.S.E.R TAG 2007)
在過去幾千年來,由于技術發展的限制,自發光的建筑材質還未出現,建造師對于瞬間改變建筑物整體外觀,例如顏色,形狀顯得束手無策。但是自從LED媒體墻面出現,這個幾千年來困擾建筑設計師的一大難題被迎刃而解,建筑墻面的形式形態從以往的一層不變,到如今的千變萬化。無疑這種建筑的存在對于其周圍地域熟悉已經產生極大的影響,人群會在建筑周圍聚集,瀏覽。更多的活動,集市將會在這種建筑物周圍舉辦,很快建筑物周圍的地域空間就由原來的安靜變成現在的繁華。
媒體墻面一般存在于城市之中,人群聚集之地,這種屬性決定了媒體墻面所需要面對的人群相當的大眾化。因而簡單而又具有極高娛樂性的屬性成為媒體墻面吸引建筑周圍市民駐足瀏覽的重要因素。娛樂化的媒體墻面更容易與市民產生互動行為,相當于是一種基于建筑主體的戶外游戲體驗,市民能在這種不同以往游戲體驗中獲得一種新奇的快感,這無疑能夠提升建筑對周邊市民的影響力,達到媒體墻面將信息廣泛傳播的最終目的。[4]
如今媒體墻面的形式千變萬化,從單色到多彩,從二維到三維,從靜態到動態,從聲音道圖像,多種形式,多種媒介。然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跨越式發展,媒體墻面的載體,媒體墻面的展示內容,都將出現翻天覆地變化。
媒體墻面在形成初期,較多的用于信息的展現?,F在,隨著技術發展,媒體墻面開始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交流。游戲,廣告,等等各種應用形式已經出現在媒體墻面之上。相信未來,媒體墻面在娛樂領域,商業領域品牌推廣,應用不但更加成熟,而且將擴張到、教育領域甚至家庭室內裝修領域,發揮更廣闊的作用。[3]
目前媒體墻面采用了聲音、激光等新媒體元素來增強反饋,提高了展示的生動性以及效果,但仍停留在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上,相對于視覺和聽覺在媒體墻面中的運用,人們嗅覺的能力還未被很好的利用,而氣味能夠有效的喚起人的某些情緒,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嗅覺體驗在未來媒體墻面設計中將大顯身手。
媒體墻面作為一種大型信息展示終端,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是媒體墻面的能耗,如何采用較少的能耗產生出較為豐富的視覺效果,是媒體墻面未來發展的必然要面臨的挑戰?,F在一些節能型的發光材料的出現,都為媒體墻面朝著節能化,環?;较虬l展提供契機。
新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新穎的信息展現方式,媒體墻面形式隨著各種新媒介的涌現,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發展態勢。在不久的將來,用戶在與媒體墻面進行信息交互行為,已經演變成為一種人與墻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限制于感官的刺激,更是精神層面乃至心靈的悸動。[3]隨著人與墻面的交流日益緊密,各個媒介互通技術相互融合,人們可以在墻面上觀賞影片,傳播品牌,娛樂休閑,信息瀏覽。媒體墻面將成為聚合娛樂性,商業性,媒介傳播為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媒體墻面將會帶給人們大家更多豐富而有趣的新奇體驗。
[1] 段淳林:《新媒介傳播與受眾變化分析》,北京,編輯之友,2011.
[2] Odilo Schoch:< MY BUILDING IS MY DISPLAY>,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2006.
[3] 冉鵬 李彬彬:《基于設計心理的交互墻面用戶體驗探研》,藝術與設計,2011.
[4] 楊蔚:《基于數字形式的21世紀娛樂發展新趨勢》,藝術與設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