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



法國一份著名報紙《費加羅報》近日刊出一則消息,稱歐盟或在2011年解除長達21年的對華武器禁運,甚至還會來得更快。《費加羅報》稱,他們的消息來源是非常接近歐盟外交核心部門的一個機構,并指名道姓地說解禁的提議是由歐盟外長、英國人阿什頓女士在圣誕節前數天召開的歐盟首腦峰會上提出的。報道還稱,之前持強硬立場的荷蘭、英國及德國,近期對解禁態度紛紛轉向溫和。
聽起來解禁似乎已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兒。不過,還是別高興得太早。
禁運了什么?
歐盟對華禁運,起點是1989年,但那時還沒有歐盟,只有歐共體,1993年《馬約》生效后歐共體才“改制”為歐盟。所以談歐盟軍售禁令,還得從冷戰時期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談起。
為了限制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美國于1949年11月組建了“出口控制統籌委員會”,總部設在巴黎,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有17個成員國,除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外,大部分就是現在的歐盟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新生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不會在美國主導的“巴統”禁運名單中被漏掉。
“巴統”對華禁運一直維持到美中關系改善為止,到上世紀80年代,歐洲國家紛紛放寬向中國出口尖端武器限制,中美甚至達成了共同研發先進軍用直升機的項目。
在那段短暫的“蜜月”期間,中國從“友好的法國”購進了“海貍”-2B海軍火控雷達、“海豚”-2直升機,甚至也購進了屬于“致命級別”的“響尾蛇”艦空導彈及其發射器,中國也從意大利購進了A-SM飛機電子對抗系統,從英國購進了F-7M飛機航空電子系統等軍備。這些軍備的購進,大大提升了裝備陳舊、落后西方至少數十年的中國軍隊常規戰力。
可惜,好景不長。1989年下半年,當時歐共體的決策機構歐洲部長理事會在馬德里開會,宣布對中國采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其中有關軍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并禁止與中國進行武器貿易。”這短短的20多個字,構成了今天所謂“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的法源,也就是歐盟對華制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
那些所謂中止高層接觸的宣示,不到數月就被歐洲領袖順路訪問中國而打破,名存實亡,有意思的是,到了2008年,倒是中國屢屢以中止中歐峰會來“反制裁歐洲”。那些急于同中國擴大技術貿易領域的歐洲國家,則在“禁令法源”的解釋上下功夫,英國得出的結論是禁令只禁止了“致命性武器”,法國則得出只禁武器并不禁高科技的結論,由此極力邀請中國參與歐洲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的“伽利略計劃”。
2005年的教訓
2003年美國發動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世界仿佛一夜之間形成了一道厚厚的“反美同盟”,一個多極化的世界躍然現于眼前。歐盟領袖希拉克、施羅德等政治強人強化了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希望中國作為世界的一極,在世界舞臺上多發揮作用。中國趁勢提出解除軍售禁令,歐盟領導人在2004年12月清楚地表達了努力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政治意愿。
國內媒體傳出的消息就是歐洲肯定會在2005年6月份前就會解除已經實施了16年的禁運,稱歐盟正在修訂新的《武器出口行為準則》,一旦歐盟完成了該準則的修訂工作就會宣布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禁令。與1989年相比,中歐貿易額已經翻了數倍,中歐也開始進行定期的高層對話。在中國外長李肇星2005年2月結束對歐盟訪問之后,歐盟負責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接受了媒體專訪,他認為歐中關系發展進一步合作符合雙方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穩定,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將是歐盟與中國在更廣范圍加強合作和接觸的又一積極舉措。
就在這節骨眼上,美國開始大力發聲,要求歐盟維持對華軍售禁令,日本也摻和進來,以南海通航利益為由要求歐盟保持對華禁運。中國也完成了針對臺灣問題的《反分裂法》立法工作。美國時任國務卿的賴斯提出了美國為何反對歐盟解除禁運的理由,稱負有所謂保衛臺灣義務的美國終有一天會受到裝備有歐洲武器的中國軍隊的攻擊。
隨著法國民眾否決《歐盟憲法》,一直支持中國的希拉克在國內信譽一時受損,他作為歐盟領袖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而聲稱代表了歐洲人民意志的歐洲議會又偏偏通過了一項針對中國反分裂法的決議,使歐盟對華解禁進程一時陷入困難,一些國家動搖了,最后只剩下法國和馬耳他支持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為了2005年達到解禁這一目標,中方對各國廣下訂單,多頭下注,投入了很多,但解禁之路甚至比未明確提出之時還要變得更難走。解禁要取得所有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這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礙,只要其中一個國家阻止,中方就得下更大的成本促使其改變主意,這樣只會鼓勵一些國家故意“犯難”,借機利益最大化。即便是暫時取得了一致同意,只要在表決前其中一個國家反悔,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最后中國很可能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
2005年解禁不成功,也從側面反映了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主權的實體結構的弱點,歐盟遠不是一個能獨立成為世界一極的“國家”,即使歐盟中的某些成員能成為“一極”,但歐盟這個集體組織而言,它并沒有比自己的成員更顯強大。歐盟屈服于美國等國的壓力,就是一個例證。
自2005年歐憲被法國人否決后,歐盟變得更“內向”,內部事務一大堆,再無暇關注對華禁運一事。
解不解,已經不重要
2010年初,西班牙開始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明確提出重新考慮過時的對華武器禁運問題,這一消息無疑給不斷改善的中歐關系注入新的興奮劑。時值歐洲陷入債務危機,歐元大幅貶值,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重創了歐洲經濟。歐洲人越來越希望中國人來充當“救世主”的角色,用其巨額外儲的一部分來拯救面臨破產的國家。
在2010年的中歐峰會上,中方再次承諾,它將大力支持債務纏身的歐元區國家,這些國家正努力在外部市場上以能付得起的利率籌措資金。中方也適時提出了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還順帶提到了軍售禁令問題。中方已經攤牌,中歐之間要深化伙伴關系,就得拔掉最后兩個障礙,就看你歐盟愿意先拔掉哪一個。
相較而言,根據世貿規則,中國只要能等,就會到數年之后主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而軍售禁令則一直懸在那里,沒有一個自動機制能破除。所以,從中歐關系的意義上看,解除禁令,至少能證明歐盟對華關系發展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不過,“解禁”與“解禁努力”是兩個概念,“禁運”消失了,但“軍控”還在,即便“解禁”后,也不意味著中方就會買到真正想要的武器裝備,歐洲軍備中最先進的技術,大部分依然不會輕易拿出來交易,即使美國的盟國也有時很難買到美國的好武器,正如日本一直想購入美國的“猛禽”F-22戰斗機,美國卻一直未點頭一樣。
近期外媒集中報道中國自主研發先進軍備的消息,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指出,中國的確已經研發出了可以與美國第五代戰機一比高下的隱形戰機“殲-20”。外媒也注意到,中國海軍潛艇或掌控了只有極少幾個國家才掌握的AIP技術,而一直在海外議論的“航母殺手”遠程巡航導彈“東風-21D”,據傳也在開始部署,中國自己制造的航空母航也會很快駛入大洋。
不論這些消息亦真亦假,中國通過20多年的潛心努力,已經具備了研發先進武器的一流實力,這恐是歐盟想不到的結局。總之,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解與不解,現在只是一個政治姿態,球其實已經在歐盟的腳下。